解讀《中國和力》|王澍:建築教育是“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

4月24日,由本站新聞毛鋪聯合打造的泛文化IP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 王澍(下)全網開播,知名主持人楊瀾擔綱主持,對話當代著名建築設計師王澍先生,兩人暢聊當代建築藝術的和而不同,引發網友熱議

解讀《中國和力》|王澍:建築教育是“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來源:本站科技頻道

在節目中,王澍分享了當代建築討論的核心並非是大家慣常聊到的“傳統和現代的關係”,本質上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四合院是中國建築中非常具備生態性的高級建築,這個當屬於中國建築文化的閃光之處。王澍表示中國建築師在當下最需要的是求知精神和思考能力,建築師的批判性精神需要樹立起來。在這個點上,建築教育變得極爲重要,王澍稱,建築教育實際上是在“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

“造房子就是造一個世界”,王澍認爲建築師要在這個過於專業化的時代,在建築中體現對生活的理解和關懷。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建築師帶有上帝般的權利,因此在建造過程中,王澍主張面對日常生活,去實質性的改善別人的生活。

本土化與國際化之和

人文的思考代入到建築當中,是王澍對現代建築的一種思考方式。中國的建築文化,像四合院這個系統,王澍的評價是“非常生態,非常高級,放到今天也是高級得不得了的生活”。

王澍認爲四合院比房地產裡的大板樓高級得多,之所以後者流行,是大衆在文化認識上存在問題。在他看來,不是用鋼筋混凝土就先進了,鋼筋混凝土是爲了解決一次戰爭後重建問題發明的一種廉價、快速,五十年就酥掉的材料,它一點都不高級。“恰恰相反,我們動不動一棟老房子,故宮已經存在六百年了。” 他提醒到。

東西方建築理念和認知差異巨大,作爲第一個且唯一一個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中國人,王澍長期以來活躍在建築第一線,在國際上也肩負着“科普中國建築文化”的 責任,事實上王澍一直用“匠人”的方式來對待作品,在過往的職業生涯中王澍也與西方建築師進行過觀點的交鋒,譬如與央視大樓設計師庫哈斯的觀點之爭,王澍認爲他設計的“大褲衩”建築樣式帶來了文化上的混亂。

2012年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之時,曾說自己做出一個決定,要從城市轉向鄉村。王澍認爲,中國建築文化如果還想傳承,唯一的希望就是在鄉村。因此王澍一直在試圖用匠人精神來還原中國建築文化,傳承中國建築文化。在他看來,中國鄉村建築的建造標準是很高的,而且完全符合今天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體系標準。這就是中國建築的文化,他表示要從這個角度重新認識中國。

王澍還坦言即便獲獎之後,工作室沒有擴張過,也沒有將建築設計當成一門真正的生意。“我的工作室在我獲獎的時候,大概不到十個人,到現在爲止我的工作室仍然這麼大,我沒有說因爲我獲獎了,就把我的工作室變成一個兩百人的公司,或者三百人的公司,那不是我追求的。”

叛逆與溫潤之和

“很多人把我的形象傳得比較可怕,同學們聽不懂什麼叫後現代主義,老師說你們只要看一下王澍就可以了。”在八九十年代,王澍是前衛先鋒的代表,將後現代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導致王澍出現的形象十分叛逆,很多人因此也不敢和他接觸。不過據王澍表達,在2000年後他已經開始變得溫和,這其中王澍的太太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王澍的太太陸文宇也是知名建築師,1997年,這對伉儷在杭州創辦了“業餘建築工作室”。王澍認爲這種從叛逆到溫和的轉變是太太把自己扭轉過來的,太太“對日常生活的體會” 是對王澍有着特別大影響的事情,後來他至少分出一大半精力,開始觀察日常之美。

王澍曾經有七八年的時間什麼也沒有做,就是在想通一些問題。生活在這個時代,王澍認爲中國人近一百年來在認知方面會有些偏激,人們應當思考未來到底如何能將中國文化回到原本平和的狀態。作爲建築師,他認爲在建築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人文角度,比如中國人到底想要什麼生活,如何尋回原有生活的價值感,怎麼體現文化傳承。

事實上,他認爲他所做的如中國美院象山校園這樣的中國建築設計,有一套自己的語言體系,其中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新功能和空間類型,算是一個微型城市的規模,可以稱爲一場實驗。“其實現在中國的建築師基本上做的都不是中國建築,是西洋建築。不管裝不裝中式大屋頂都是西洋建築,根本不是中國建築。”王澍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爲江浙城市提供一個不同版本的模式。

不同時代的建築師

觀念碰撞之和

王澍曾經寫過一篇名爲《破碎背後的邏輯,中國當代建築學的危機》的論文,他列舉了中國建築學學習中的弊端。事實上這是一個慾望在不斷膨脹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做建築師,一定要能夠明白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是什麼,同時要慎重對待自己的權利,要很有溫情。真正面對日常生活的建築師,可以做到用特別簡單的方法,實質性改善別人的生活。

在中國建築歷史學習中,真正核心的課程是設計課,裡面也沒有中國建築學的系統教育,鮮少有人知道當代中國建築學是什麼。其實王澍認爲用中國的皮,裡子裡卻是西洋貨,是中國現代化建築的典型狀態。這方面就需要對整個建築學,包括建築教育,做出一個深刻的改革:立足在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從這個角度,重新理解中國自己原來的建築系統。這套系統可以面向未來,也對得起傳統,是屬於本土的一種學習。

王澍的建築裡最有名的就是牆,用各種不同的磚頭砌的瓦爿牆體,這個牆體就是典型的,但是在現場是由工匠來掌握的。王澍認爲在創作裡還是要展現對生活的理解和關懷,他表示造房子,就是在造一個世界。

“建築是一個面對整個社會的工作,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建築教育會讓更多人體會到這樣一種觀念和實踐的精神。”王澍如此談到。

《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是本站新聞與毛鋪共同打造的高端泛文化類訪談節目,由知名主持人楊瀾主持,對話文化、財經、科技、健康、教育等領域12位行業翹楚,一起探尋中國“和”文化思想。

本站傳媒隸屬於本站集團,旗下涵蓋行業領先的新聞門戶業務以及移動資訊平臺業務,集中運營本站門戶、本站新聞客戶端、本站公開課核心內容產品,是“內容消費升級的引領者”。

本次節目聯合出品方毛鋪,正是“和而不同”的代表:毛鋪酒融濃、清、醬三香地標原酒,含多種活性成分,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毛鋪酒兼容幷蓄、品味獨具,蘊含着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東西方建築的發展與融合中,中國本土建築學的傳承尤爲重要,在現代化裡如何能對得起傳統,又能面向未來,是建築和建築教育未來必將解決的難題。這與秉承和而不同理念爲品牌導向的毛鋪酒一樣,將和文化融入白酒選料、釀造、制酒之中,以健康生態打造匠心好酒,跨地域融合“濃、清、醬”三種地標原酒只爲汲取中國白酒精華,研發兩項核心專利添加苦蕎麥、葛根、枸杞、山楂等五味草本活性成分爲身體減負,將三種香型、草本成分經黃金比例調和開創“一口喝三香 更有草本漿”品質好酒。

和而不同,匠心毛鋪。以和,見自我,見時代,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