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醫療空間不足問題 臺科大生設計「移動式」病房獲國際2獎肯定

臺科建築系與營建系學生馬朗文(左)、黃昱翔(中)、吳暐凱(右)共同設計「風之消化器(Wind Digester)」,改善都市高樓風壓,獲德國iF設計新秀獎。(圖/臺灣科技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臺科大學生國際設計大獎肯定,共五件作品在德國紅點設計獎、德國iF設計新秀獎中奪下六項大獎。解決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各地病房空間不足問題,而設計的模組化移動式病房「重生」獲得紅德國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雙料肯定。

臺科大指出,五件得獎作品分別爲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模組化移動式病房「重生」、解決都市高樓風壓問題的「風之消化器」、爲專業工作者打造的工具包「握刻包」、城市中的綠意天橋「都市綠舟」、基隆阿根造船廠遺址改造計劃。

▲臺科大學生作品「風之消化器」改善都市高樓風壓,獲德國iF設計新秀獎。(圖/臺灣科技大學提供)

臺科大建築系大四學生周勤超提出「重生」,解決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各地病房空間不足問題,作品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雙料肯定。周勤超表示,「重生」是模組化、可移動式且能夠快速組裝的病房單元,可依需求快速變化空間並完成組裝,能收容大量病患,同時作爲醫護人員的居住空間。

▲臺科大建築所應屆畢業生許禕洋、陳莉莎提出的「阿根納造船廠遺址改造」獲得今年德國紅點設計獎。(圖/臺灣科技大學提供)

周勤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全球染疫人數持續增加,很多國家都面臨醫療空間不足的問題,臨時搭建的醫院環境也可能不盡理想,因此他提出此構想,每個病房單元可視情況調整內部空間,調整爲負壓隔離病房、一般病房、手術室使用。除此之外,也設計了能夠過濾醫療廢水、醫療廢氣裝置,從排氣塔排氣產生的動能還可以用來發電,達到綠能與環保。改善都市高樓風壓的「風之消化器」由臺科大建築系馬朗文、吳暐凱、營建系黃昱翔共同設計,團隊表示,臺灣有颱風和季風,是個多風環境,都市高樓林立更容易讓街道颳起大風,他們從生活經驗中發現問題,做了許多實務分析,得知隨着大樓高度變化會產生的風速及風壓,因此分析結構系統,進而利用河堤消波塊的概念,提出在高樓外牆的「風之消化器」裝置抵消風壓,更設置壓電裝置,利用風力進行發電,作品獲德國iF設計新秀獎肯定。

▲臺科大建築系應屆畢業生謝宗穎(左)、葉芷婷(右),從外出接案的經驗中發現攜帶工具不便的問題,設計「握刻包」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圖/臺灣科技大學提供)

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的「握刻包」,是一款爲專業工作者打造的多功能工具包,由臺科大建築系應屆畢業生謝宗穎、葉芷婷設計,兩人從平時外出接案的經驗中,發現攜帶工具不便的問題,也觀察到許多花藝師髮型師、裝修師傅現有的工具腰帶使用需經繁瑣步驟,因此設計了兼具美觀實用性,同時還能做出四種型態變化的工具揹包,讓使用工具更加順暢與便利。

▲臺科大建築系學生周勤超設計「重生」是模組化、可移動式,能夠快速組裝的病房單元,獲德國紅點設計獎、iF設計新秀獎。(圖/臺灣科技大學提供)

另一項獲紅點設計獎的作品是「都市綠舟」,該作品由建築系大四學生蔡沛淇龔照峻李沛駿設計。在臺北市公園角落建置人行天橋,將公園綠意往街道延伸,除了增加人的步行空間,人們也可以更近距離接觸自然風景,改善城市環境擁擠並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問題。

由臺科大建築所應屆畢業生許禕洋、陳莉莎提出的「阿根納造船廠遺址改造」也獲得今年德國紅點設計獎肯定,選定基隆阿根納造船廠遺址,透過研究基隆碎片化的邊界和當地的行爲,將新與舊並置,呼應當地獨特的歷史,深化在地連結,爲遺蹟活化提供新的想像與可能。

▲臺科大建築系大四學生周勤超提出「重生」,改善新冠肺炎疫情病房空間不足問題,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兩項大獎。(圖/臺灣科技大學提供)

▲「都市綠舟」將公園綠意往街道延伸,改善城市環境擁擠並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問題。(圖/臺灣科技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