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伐天然林30年 林業鬧人才荒

民國79年全面禁伐國內天然林後,即使是規畫人工林永續經營,但在整體社會氣氛下林業經營幾乎暫停將近30年,不只出現人力斷層,技術也面臨中斷。(林務局提供/李柏澔臺北傳真)

你還有「不能砍樹」的觀念嗎?過去30年臺灣跟隨國際潮流禁伐天然林,不料卻造成林業人才與技術斷層,業者相當感嘆。農委會林務局則透過引進高效能林業收穫機械,來因應生產人力短缺問題;更同步培力新進人才、強化國產材市場行銷。

「林業這個產業確實出現老化與斷層,因爲收穫期太長了!」65年次林業第2代的正昌製材公司負責人樑國興感嘆道,林業從種植到收穫需要40年,且投資數十年後也不見得一定能成爲可用的原物料,因此願意投入林業者不多,老師傅也已退休。

1990年代起環境永續發展議題興起,臺灣當時搭上國際趨勢,民國79年起全面禁伐國內天然林。樑國興身爲林業工作者第2代,進入林業已近20年,早年父親白手起家,起初做製材加工,後來民國64年上山植樹造林到現在,父親管理工廠和林業相當辛苦,所以請他回來當助手協助管理,一直到現在,但人才斷層問題一直存在。

「民國60年代森林系的錄取學分比牙醫系還高,當時是很風光的!」也是林業第二代的永在林業生產合作社經理林家鼎表示,父親民國70年代即從事復舊造林工作,當時一個標案都是上百公頃;不料禁伐天然林政策上路後,當下社會氛圍認爲「森林是需要保育的」、是不能砍的,也成爲林產業外移的因素之一。

林務局專委李允中表示,國內林木收穫作業時間幾乎是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的3到4倍,因此107年首次引進全球高性能林業機械「塔式集材機」,生產量比傳統集材作業提高3倍,集材生產費用降低50%以上,可因應林業生產人力短缺問題。

此外,林務局108年已於新竹林區管理處規畫建置「竹東林業訓練基地」,109至110年間共計辦理10場次課程培訓,總計受訓230人次,也透過系統性輔導,樹立林業工作者專業形象。

李允中說,國產材以環保綠建材、友善環境生產、減少碳足跡等包裝強化市場行銷,便能爭取民衆認同進而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