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冷鏈食品"一刀切"全面禁止?中國需要大量進口

(原標題:進口冷鏈食品“一刀切”全面禁止?)

10餘省份在冷鏈食品或包裝上檢出核酸陽性

進口冷鏈食品“一刀切”全面禁止?

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產品彌補國內供應的不足 不能把進口產品全部拒之門外

山東梁山、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甘肅蘭州等在冷鏈環境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後,11月14日,據濟南市衛健委發佈消息稱,11月13日下午5時,濟南市疾控中心在蓋世物流園區冷庫貯存的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近幾個月,進口冷鏈食品頻頻被發現核酸檢測呈陽性,成爲個別地區疫情反覆的主要原因。冷鏈食品爲何成爲病毒的“潛伏地”?我國對進口冷鏈食品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針對其潛在風險,各部門應該如何科學防控

10餘省份在冷鏈食品或包裝上檢出核酸陽性

記者梳理髮現,自今年6月以來,北京、遼寧、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廣東、陝西、江蘇等10餘省份,都曾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6月11日,北京在連續56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後,再次出現本地病例,感染“源頭”被鎖定爲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北京市疾控中心等單位後來聯合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起源於冰鮮三文魚所在的海鮮區域。

7月3日,大連海關從裝載厄瓜多爾生產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一個樣本及蝦的三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9月下旬,青島港疫情顯現。之後的疫情溯源,從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爲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

北京新發地疫情歷時40天,累計確診病例335例,其中5名危重型、21名重型;大連“7·22”疫情歷時39天,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92例、本地無症狀感染者26例;青島港疫情當時僅發現2例無症狀感染者,16天后所有密切接觸者解除隔離。

生鮮類食品進口高度依賴冷鏈物流

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進口食品量增長迅速。

在衆多進口食品中,包括生鮮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品類高度依賴冷鏈物流。“冷鏈物流的核心是全程不斷鏈,一旦斷鏈脫溫,就會給貨品帶來不可逆的影響,即便後面環節做得再好也是徒勞。”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說。

疫情之下,與冷鏈物流相伴而來的是潛在的感染風險。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即使是普通的冷鏈運輸,病毒也可存活好幾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發地區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裝,經過冷鏈運輸,可以把病毒帶到非疫區,從而引起接觸傳播

進口冷鏈食品不能“一刀切”全面禁止

那麼,是否應該像個別聲音呼籲的那樣,“一刀切”全面停止進口冷鏈食品呢?業界人士認爲,就目前而言,這是“因噎廢食、並不現實”。

原因在於,冷鏈產品風險防控目前已進入防疫新常態階段。秦玉鳴指出,一方面,國外疫情仍然持續蔓延,此起彼伏,很多國家迎來了秋冬的第二波疫情高峰;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大量的進口產品彌補國內供應的不足,因此絕不能把進口產品全部拒之門外——這已經是共識、常識。

廣大消費者也無須過度擔心,但需注意食品衛生、做好日常防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表示,大量科學數據表明食品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但有可能被污染:一是受到含有病毒的水、包裝材料的污染,二是受到攜帶病毒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

李鳳琴建議,生產經營過程中要嚴格規範操作,做好食品加工環境包括食品包裝材料的消毒,嚴禁病毒攜帶者或感染者經營食品。

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11月12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表示,全國海關進一步加大了進口冷鏈食品的檢疫力度。一是進一步強化源頭管控,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個國家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磋商。二是暫停出現員工聚集性感染企業的產品輸華,涉及20個國家99家生產企業。三是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風險監測,共抽樣檢測樣本873475個,檢出核酸陽性結果13個。四是檢出陽性後實施緊急預防性措施。

根據有關規定,輸華冷鏈食品或其包裝前2次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海關暫停接受該企業產品進口申報1周,被檢出3次及以上的,暫停接受進口申報4周。

《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指出,要“在確保進口冷鏈食品安全的同時,提升口岸通關效率,避免貨物積壓滯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從而實現“安全、有效、快速、經濟”。

冷鏈防控納入常態化管理

那麼,面對進口冷鏈食品潛藏的疫情傳播風險,應該怎麼辦?

記者梳理各地出臺的相關疫情防控指導意見發現,重點環節、重點場所成爲共同的關注點。尤其是對加工企業和冷庫、農批商超、餐飲服務等重點場所,各地及時加強常態化疫情監測和風險預警。

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各地對進口冷鏈食品要實現全流程閉環管控可追溯。海關、交通、衛生、市場監管、地方政府及相關生產經營單位的工作分工被逐一明確。

“這是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吳尊友說,“在多起進口冷鏈食品引發局部新冠疫情後,國家不是簡單草率地禁止進口冷鏈食品,而是把控制可能由進口冷鏈食品污染引發的新冠疫情納入常態化管理,把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

此前,《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明確要求各地落實冷鏈食品相關從業人員的日常防護、健康監測和核酸主動篩查,改進生產、加工和交易環境衛生條件,降低從業人員感染風險。10月中旬,爲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策略,切實加強“人防”與“物防”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對生產、裝卸、運輸、貯存及銷售等各環節作出了細緻規定。

紀檢監察機關以強監督促強監管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職責,以強監督促強監管,督促相關部門層層把關,壓實監管責任,守護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

天津市紀委監委駐市市場監管委紀檢監察組監督推動駐在部門強化市場監管,嚴格執行進口冷鏈食品消毒證明查驗制度。同時,督促落實全市進口冷鏈貨品冷庫和從業人員核酸檢測“兩全”部署,做好地毯式排查,將全市所有冷凍庫都納入數據信息平臺管理體系,做到無遺漏、無死角。

大連市紀委監委駐市市場監管局紀檢監察組先後約談食品安全監管相關責任人,強調持續強化疫情防控常態化冷鏈食品監測監管,做好存儲、加工、銷售等環節風險防控與處置。開展“嵌入式”監督20餘次,實地走訪冰鮮冷凍食品加工及流通場所,推動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各項措施落實落地。

山東省萊西市紀委監委成立21個監督檢查小組,開展“網格化”監管,走訪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1651家,涉及從業人員3045人。督促市場監管局向11家重點冷鏈食品生產企業派駐檢查員,全天候監督冷鏈食品出入庫、外包裝消殺、從業人員防護措施落實等情況。

當前,全球第二波疫情反彈勢頭明顯,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防控形勢更加嚴峻,必須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將冷鏈鑄成“安全鏈”。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