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資本的陷阱:國際債券對發展中國家主權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報告發布
人民網北京8月4日電 (記者張矜若)8月3日下午,由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和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中國論壇共同主辦的《金融資本的陷阱:國際債券對發展中國家主權債務可持續性的影響》報告發佈會在北京舉行。
報告總結了發展中國家發行歐洲債券時出現的教訓,並呼籲國際社會多方合作,及時做好防範措施,營造符合新興市場特點的國際金融體系,避免主權債券違約現象的擴散。
報告主筆、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唐曉陽在發佈會上對報告進行講解。他指出,2023到2025年,非洲有上千億美元債券到期,債務和流動性危機迫在眉睫,發展中國家應該更好地管理市場與需求的關係。“真正面臨危機的其實並不是那些經濟上最不發達的國家,而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盲目發行國際債券導致債務壓力增大,尤其是一些新興經濟體正面臨着巨大挑戰。”
唐曉陽在發佈會現場援引報告內容,指出非洲國家債券發行激增與危機源於國際金融資本(主要是歐美知名投資機構)在發達國家經濟低迷時提供寬鬆便利措施,鼓勵推進發展中國家發行歐洲債券,以使國際金融資本也能從新興市場的高速增長中獲取高額收益。但經濟結構脆弱而又缺乏金融風險管理經驗的新興國家在被引入了國際資本市場高風險的陷阱後,難以應對全球經濟下行時多重不利因素的疊加衝擊。許多國家被迫不斷以更高的利率發行新債券以償還舊債,形成中長期的惡性循環,在貌似公平的市場規則下因爲短期利益落入發展的陷阱,過早透支未來的增長前景,被國際金融資本套上沉重的枷鎖。
聯合國發展系統駐華協調員常啓德在致辭中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疊加上債務和流動性危機,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帶來了更多的困難,聯合國要在創新協同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份報告發布的十分及時,我們呼籲公衆關注發展中國家主權債務的可持續性問題,反思如何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危機孕育着機遇,債務增長帶來的危機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全球架構並就日益複雜的債務融資問題達成共識。”常啓德說。
非盟駐華代表拉赫曼塔拉・奧斯曼在發言中特別強調,所謂的“中國在非洲的債務陷阱”是根本不存在的。發展中國家在償債和債券發行方面面臨的多重問題值得學術界和政策界的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