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天后,信用卡也“遇冷”了嗎?

近期,有關年輕人不願用信用卡的話題上了熱搜。信用卡業務一直是銀行零售金融的重要陣地,在激發消費意願、釋放消費潛力、推動消費升級等方面發揮着重要助推作用,難道進入冬天后,信用卡也“遇冷”了嗎?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兼會長許澤瑋表示,信用卡吸引力變弱,主要受到互聯網技術進步、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隨着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不少年輕人已不再習慣隨身攜帶現金和銀行實物卡片。

雖然信用卡具有先墊付、後付款的優勢,但是隨着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少互聯網平臺APP也相繼推出了一些類似信用卡功能的服務,對信用卡市場形成一定衝擊。另外,線上消費場景增多,移動支付工具對信用卡的替代效應明顯,加上移動支付工具沒有年費、管理費等費用,使用靈活便捷,深受年輕用戶歡迎。

除了支付方式的改變,信用卡“遇冷”也意味着部分年輕用戶消費觀念在轉變。有數據顯示,如今,35%的青年人不使用信貸消費,多數信貸消費比例在收入的20%以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正試圖通過關閉消費信貸的方式告別“超前消費”。

另外,服務質量下降、費率不透明等問題是信用卡被投訴的常見原因。比如,一些信用卡產品在推廣時未充分披露相關費用,或在賬單中出現不明確的收費項目,影響了年輕客羣用卡體驗,降低了用戶黏性。

其實,信用卡“遇冷”並不代表信用卡賽道不受青睞。天眼查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陳倞表示,信用卡在信用額度、分期付款等方面優勢明顯,持卡人不但可以享受特約商戶的優惠,還可以有效累積個人信用,方便辦理諸如信用貸款等業務。

數據顯示,我國信用卡累計髮卡量由2015年的4.32億張增加至2023年二季度末的7.86億張,授信總額由2015年的7.08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二季度末的22.31萬億元,信用卡業務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現代消費生活中。

隨着各家銀行信用卡的髮卡量、交易額等諸多指標增速普遍放緩,越來越多的信用卡業務也轉向“降本增效”的發展模式。此前,多家銀行發佈公告稱,從2024年起對旗下部分信用卡的權益活動作出調整,特別是不少商業銀行在加大減費讓利、提高用卡權益方面持續發力。

信用卡“遇冷”的同時也在倒逼商業銀行進行存量信用卡業務改革,合理平衡留客與拓客的關係。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表示,在監管趨嚴背景下,信用卡業務亟需從“跑馬圈地”的粗放發展階段邁入專業精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整體來看,銀行一方面要注重數字化建設、風險管理和品牌建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開發更多潛在用戶;另一方面要加強信用卡合規管理,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客戶黏性。

“信用卡業務是較爲成熟的消費金融模式,可以爲持卡人提供可靠便利的消費金融服務,滿足居民多元消費需求,進而夯實消費對經濟復甦的基礎性作用。”杜陽表示,我國商業銀行持續加強在產品體系、服務能力、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推動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滿足用戶多元消費需求。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