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年新高 年內公募分紅超1900億元

壕包”來襲!歲末已至,爲讓投資者落袋爲安”,部分基金管理人也趕在2020年結束之際兌現諾言,給基金持有人發“紅包”。12月30日,多隻基金產品相繼發佈分紅公告。而按12月31日權益登記日來看,2020年已有2479只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分紅4799次,分紅總額達1902.46億元,刷新近四年新高。延續去年的風光債券型基金仍是今年公募分紅的“主力軍”,分紅佔比近六成。

12月30日,共有浙商滬港深精選混合A、博時甄選純債債券、新華紅利回報混合等5只基金髮布分紅公告。雖然距離2020年結束仍有1個交易日時間,但按權益登記日來看,年內公募基金分紅的情況已然可以知悉。

據Wind數據顯示,按權益登記日來看,2020年有2479只基金分紅4799次,同比增長34.46%;分紅總額達1902.46億元,同比增長47.47%。而2019年度,則有1852只基金分紅3569次,分紅總額爲1290.08億元。

事實上,2020年公募分紅總額不僅超越2019年,更是刷新了近四年的新高。數據顯示,2017-2019年,公募分紅總額分別爲693.71億元、1047.18億元、1290.08億元。

在年內基金分紅總額不斷攀升的同時,債券型基金表現格外突出,成爲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1731只債基分紅3587次,分紅總額達1097.45億元,在全部基金分紅總額中佔比高達57.69%。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債券型基金也是分紅最多的一類基金,共分紅809.01億元,佔當年公募分紅總額62.71%。

對於債券型基金分紅次數金額居高的原因,某資深市場人士表示,在債券型基金中,有一部分是委外資金,屬機構定製的產品。出於避稅原因,大部分分紅需求也來自機構,所以債券型基金分紅較其他類型基金而言相對較多。

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則提到,債基大量分紅,可能也與債市利率變化有關。在利率快速下行的階段,基金經理更傾向於將浮盈兌現一部分給投資者,同時也能通過分紅主動壓降一定規模。而在此前年內利率出現上行之後,債市整體受市場情緒影響較大,市場對於債市後市有一定分歧,債券配置難度加大,當然,分紅也可能是有持續營銷的考慮。

據瞭解,除上述原因外,當基金產品業績表現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條件時,也可以進行分紅。但就部分基金產品而言,分紅與否的決策權,最終還是在於基金管理人自身。

前述資深市場人士表示,按照相關規定要求,開放式基金分紅與否,以及分紅的次數和比例均由基金管理人自身決定。另外,按照相關規定,封閉式基金的利潤分配每年不得少於一次,分配比例不低於基金年度已實現利潤的90%。正如上述市場人士所言,不少基金管理人在達到相關條件後,按照基金合同要求及自身意願,大舉分紅。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少數基金管理人旗下基金產品年內並未分紅。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2020年共有中泰資管渤海匯金資管、北信瑞豐等21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公募產品沒有分紅。

從上述名單不難看出,除部分次新設機構外,年內未分紅的大多數爲中小型基金管理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不分紅呢?前述市場人士表示,基金管理人不分紅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當前產品規模小,爲維持產品規模從而不分紅;二是基金產品業績表現未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分紅條件,所以不能分紅。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如今仍有投資者對基金分紅和股票分紅持有一樣的觀念,但事實並非如此。不同於股票分紅的是上市公司把利潤分一小部分給股民,股民獲得股息,基金產品的分紅只是讓投資者已經獲得的部分收益“落袋爲安”,而這部分預期收益本來就是賬面上能看到的盈利金額的一部分。因此,基金產品的分紅金額並不能說明產品甚至基金管理人的業績好壞。“比起分紅,真正爲持有人賺到真金白銀才‘更香’。”有公募內部人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