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如何“擁有”一座博物館

只要你願意靠近,關於博物館的一切美好,就會出現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

——————————

提起“文博熱”,我們會習慣說,有多少人走進了博物館。到了2021年,我們更願意談論的是,究竟有多少種可能性去“擁有”一座博物館?

在熱愛和技術雙重因素加持下,當我們熱情洋溢走地向博物館的同時,博物館也在主動“奔”向我們。所謂“擁有”,就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2021年,只要你願意靠近,關於博物館的一切美好,就會出現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

只要你被任何一絲關於傳統文化氣韻打動,彷彿出於本能一般,你會隨時隨地想要跑進那個屬於博物館的世界。

一年四季“一票難求”,故宮博物院人氣之高自不必多說,是博物館圈中永不過氣的“頂流”;今年元宵節,北京一些博物館開放夜場,給觀衆們提供機會體驗了一番“博物館奇妙夜”。

一出精彩的節目,能輕易勾起你去博物館的慾望,諸如《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文博類節目綜藝,將原本“高冷”的文物送入尋常百姓家。我們不甘於只做“屏幕飯”,忍不住要追求“奔現”,一睹文物真容

14位活潑靈動、嬌憨可愛的“唐朝少女”,宛若仕女圖中走出,她們嬉笑打鬧、梳妝打扮、演奏樂器、翩翩起舞……今年年初,河南衛視春節晚會的《唐宮夜宴》節目走紅網絡之後,河南博物院早晨門前遊客絡繹不絕,排起了200多米的長龍。整個春節期間,河南博物院的網絡搜索熱度同比增長500%以上,上榜全國十大線上本地預訂人氣景區。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年,重大考古發現新聞成爲刷屏熱點。今年3月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新發現六座祭祀坑後,三星堆博物館頗受關注,吸引大量遊客一睹“古蜀文明”的神秘面孔。數據顯示,清明假期第一天,三星堆博物館達到1.5萬人的最大遊客承載量,創下歷史新高;而“五一”小長假前兩日,累計接待遊客34574人,比2019年同期增長約284.4%。

博物館空間的氛圍感魅力無限,而當下相當一批優質的博物館文創周邊產品,也成爲人氣暴漲的“網紅”。

只要是兼具傳統和新潮兩種特質的文創周邊,“吸粉力”就非常驚人。

河南博物院推出了名爲“失傳的寶物”的“考古盲盒”,春節期間在線上一次性上架1.2萬個,不到5天已經售罄。社交網絡中一個圖文並茂的“開盒帖”,總能引來網友們的熱情圍觀。

這套“考古盲盒”設有“傳承”“史詩”“傳說”等級別,你收到盲盒後,會發現“寶藏”外頭裹着“土疙瘩”;然後你要拿起盲盒附贈的考古鑽探工具“洛陽鏟”,小心“挖掘”,最後挖出不同級別的“寶物”: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

陝西曆史博物館出品的“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和紋樣爲基礎,參考鴞、饕餮、觥大、觥二、鳳鳥等形象創作出別緻的手辦。

這一刻,你購買到的,哪裡是手辦,而是屬於“考古學家”的驚喜感啊!

博物館周邊的走心策劃,已不滿足於只用在器物上,連咖啡廳裡的飲品和食物,也煥發着一層歷史的光輝,好像催促着你——“別客氣!請把博物館的氛圍也一起塞進肚子裡吧。”

飲料杯的杯套上精巧涵容着一幅雋永的山水畫,讓你看了又看,捨不得丟棄;咖啡的拉花勾勒出鎮館之寶的圖案;巧克力表面雕刻出文物裡的“神獸”,你先被萌化了,再被甜化了;每塊小小的糕點都不是“無名氏”,一個詩意盎然的名字就能賦予它們與衆不同的氣質。

不知不覺,博物館的美感超越了視覺和聽覺,它很有野心,還想一併駕馭你的味覺和嗅覺。

如果線下博物館無法抵達,我們就會錯過文博之美了嗎?放心吧,不會的,在線逛博物館的你一樣能夠玩得盡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期,正當大家爲無法出門而感到遺憾時,“雲遊博物館”的直播熱潮忽然興起,將無法現實接觸的美好,呈現在手機屏幕裡。

去年2月,全國八大博物館集體在某網絡平臺直播間開放“雲春遊”,一天之內近1000萬人涌入,相當於接待了法國盧浮宮近一年的客流量布達拉宮進行了1388年曆史上首次直播,51分鐘時間裡有92萬網友“雲遊”布達拉宮,近距離觀看了經書等館藏,並登上了布達拉宮紅宮頂層。

“雲遊博物館”的直播,結合了在線互動、專業講解、科普講座多種形式,營造了一種妙趣橫生的參觀氛圍。直播過程中,觀衆可以在線投票去哪個展廳參觀,想看什麼寶貝就看什麼,有人調侃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行”啊!

你知道,古老滄桑的敦煌,在當下,在你的手機裡,能有多少種新鮮酷炫的玩法嗎?

“雲遊敦煌”小程序,於去年2月20日上線,目前已接待超過4000萬人次線上遊客。40多萬用戶設計了自己專屬的敦煌絲巾,24萬用戶在公益平臺爲敦煌石窟保護項目捐款,15萬用戶在線用聲音演繹敦煌動畫劇。未來,小程序還將落地“數字藏經洞”項目。

在“雲遊敦煌”小程序的“點亮莫高窟”活動中,我們欣賞到了星空下的莫高窟全景,並與萬千用戶一起“點亮”崖體上的洞窟。隨着用戶點亮人次增多,畫面中燈光的亮度也隨之增加。至深夜時分,用戶將會看到莫高窟崖體上空“銀河”與洞窟光亮相映生輝的景象,體驗千年前莫高窟燃燈的盛況。

技術拓展了我們逛博物館、瞭解文物的眼界和思維。觀展不僅只在館內櫥窗前發生。

例如今年故宮博物院的武英殿陶瓷館展覽,每一件藏品都放置了二維碼,觀衆掃一掃就能進入“故宮陶瓷館”小程序,瞭解文物詳細介紹,還能爲喜愛的文物“點贊”;故宮對陶瓷館中20件藏品進行了超高精度數字化,觀衆在展廳的觸摸屏上可以任意放大、縮小、翻轉,感受把藏品“捧在手裡”的願望。

又一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我們重新審視“文博熱”。

“擁有”的基礎特徵之一,是自然與平常。“去逛博物館”這件事,理應成爲我們生活中一項再尋常不過的選擇,無需過多解釋理由和動機。

博物館建設與文博知識傳播,也要在情懷和技術的雙重助力下更進一步。“心動”與“抵達”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和時間越短,公衆“擁有”博物館、擁抱傳統文化的程度纔會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