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三大國際準則 活絡綠色債券市場

圖/摘自Unsplash

隨着全球暖化、異常氣候現象頻傳,永續發展議題益發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紛紛推動各項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措施,希望減緩全球碳排放,於是各類型綠色產業孕育而生。然而,綠色產業要能蓬勃發展,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外,相關金融的協助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也伴隨綠色產業的茁壯,無論在發展的深度廣度皆逐年大幅邁進。

在綠色金融中的綠色證券化商品裡,綠色債券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統計,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近年來大幅成長,2012至2019年複合成長率計算高達100.2%;此外,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估計,全球交易的綠色債券價值即將達到2.36兆美元。2020年爲因應新冠病毒疫情,歐盟將投入高達7,500億歐元,設立新冠病毒振興基金,其中三分之一將以發行綠色債券來籌資,除有助於疫情控制及永續環境改善,同時也具有引導國際政府及民間資金投入綠色債券市場的重要功能

綠債流通性稍嫌不足

我國首批(4檔)綠色債券在2017年5月19日上櫃掛牌,2020年1月至11月17日止已有15檔綠色債券掛牌,合計發行金額416億元,累計流通在外檔數爲46檔,發行餘額爲1,372.67億元。發行人則包括國營事業(臺電與中油)、本國銀行外國銀行(含外國銀行在臺分行發行的新臺幣計價債)、國內民營實體產業公司國外民營實體產業公司(離岸風電)等五大類。雖然我國綠色債券的發行成長快速,但發行後的流通性似乎有所不足,如何營造有效率且蓬勃的綠色債券市場,關係着綠色產業發展的榮枯。

要讓綠色債券市場扮演活絡綠色資金供需的關鍵角色,除了資訊揭露、外部評估、驗證、認證及評等第三方機制的落實之外,包括綠色債券籌資成本與殖利率優勢的取捨,以及強化綠色債券次級市場的交易(Trading)與定價(Pricing)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思考重點。在上述因素中,若要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熱絡地參與綠色債券,綠色債券的認證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先決因素。

三大準則 活絡市場

綠色債券的認證機制是活絡綠色債券市場的關鍵因素,也是當前國際重視永續發展國家或組織所推動的重要工作。目前國際綠色債券有三個主要準則:

第一、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的綠色債券原則(GBP),主要是訂定10大類概括性的綠色計劃類別,包括再生能源、生態保護、水資源保護、綠色建築等,用「顧問評估、驗證、認證及評等」四種方式來進行外部意見或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評估,確認其綠色標準

第二、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的氣候債券標準(CBS),此標準細分爲八大類別、44種綠色活動並發展一套認證標準,2019年12月公佈最新3.0版認證標準,強調獨立查覈機構及鑑定查覈流程的功能,以及由氣候債券標準委員會(CBSB)最後審定,才能取得CBI的氣候債券認證標籤,故認證機制可說是CBS的核心,相較來說更爲關注綠色債券投資人權益及風險。

第三、歐盟2019年6月最新提出《綠色債券標準》(EU Green Bond Standard, GBS),首先須符合歐盟提出的永續性分類規則(EU Taxonomy Regulation),此分類規則擴大歐盟綠色債券標準內容,針對製造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產業符合六項環境目標的綠色經濟活動訂定67項經濟活動的技術篩選標準,並將資訊揭露列爲必備條件,目的在建立歐盟綠色債券標章(EU Green Bond Label)更一致性的嚴格標準,未來預估會透過立法規範歐盟市場配合「資訊揭露」、「認證機構納入管理」等二項監理措施共同強制遵循,使市場能夠充分發揮綠色計劃投融資的功能。

我國現正根據歐盟2019年6月所提出的《綠色債券標準》着手設立各產業綠色經濟活動的篩選標準,希望能使我國綠色產業的評等資訊符合國際嚴謹標準,透明、客觀地呈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