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公民X柯文哲 改變臺灣

文/今週刊這是一場值得被記住的選舉。2014年九合一選舉後,選民幾乎全盤否定了執政者的既有路線,站在改革起點,新的路線在哪裡?也將仰賴臺灣公民的集體智慧。十一月二十九日,歷史會記住這一天,因爲臺灣人民選票表達了他們對執政黨強烈的不滿。新世代崛起柯文哲超越藍綠舊選舉思惟 選民照樣買單我們必須注意幾個新變化,其一是新世代崛起,老世代殞落,這是後浪推前浪最激烈的一次。上回我們說三一八學運世代交替的重要轉捩點,先前從大埔案、洪仲丘案,一直到太陽花學運,年輕世代透過網路串聯,形成一股巨大力量,執政當局渾然不知,甚至把他們當成洪水猛獸,如今新世代終於推倒了老世代築起的高牆。年輕世代這次積極參選,都有很好回報,像是綠黨參選桃園市議員的二十六歲年輕人王浩宇,在臉書成立粉絲專頁「我是中壢人」,他沒有競選宣傳車,也沒有選舉看板,居然在中壢選區第二高票當選市議員。二十九歲、新當選南投集集鎮長的陳紀衡,打敗長期經營地方的老鎮長,爲「樹黨」掀開新紀元。另外,二十五歲的臺大研究生薛呈懿當選宜蘭縣議員,很多新世代年輕人扳倒傳統政治人物。改變 第 1 步:還人民完整公民權 改善失靈代議政治從「柯文哲現象」出發,臺灣公民覺醒的下一步,要衝撞的該是「公民權」的完整,或者應該說,是公民權的正常化。在選舉權方面,對比全世界民主國家都是十八歲就可以投票,臺灣是唯一年滿二十歲纔有投票權的國家,阻斷年輕人蔘與政治的權利;在罷免權,臺灣的門檻也明顯偏高。再看攸關創制、複決權的《公投法》,同樣也像是臺灣走入公民社會的一道高牆。強化公民參與,弱化政黨協商下的政治運作,一方面是符合這場選舉當中選民所傳遞出的不滿訊息;另一方面,或許也是有助於臺灣解決當前諸多社會、經濟困境的途徑之一。改變 第 2 步:除了繼續貿易自由化 更要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次選舉結果,代表年輕人對悶經濟的感受很強烈,也證明了操作藍綠已經是假議題。」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認爲,站在這樣一個改革起點,人民要思考的是「路線」問題,「是要走向更開放與自由的市場經濟?還是要修正過去的路線,改爲均富導向、消弭對立?這纔是真議題。」不過,即使自由化、開放的路線應該持續,張榮豐還是提供了公民力量在經濟政策上的另一個施力點,「自由化,說穿了就是『賣東西更方便』,是一種cost down(降低成本)的思惟,但你的政策不能只有『賣東西』,還要想想怎麼做出大家會想買的好東西。」他說的,是臺灣需要一套具體可行的產業升級政策。換言之,當公民以選票抗拒了「從中國切入世界市場」的路線,接下來,我們必須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共同思考讓臺灣產業維持競爭力的新解方,「應該要求政府,不能只是用力籤FTA(自由貿易協定),但卻不花工夫在產業、產品的競爭力提升。」臺灣能不能再次找到一條美好的新路線?在「審判國民黨」之後,公民有了聲音,但責任纔要開始,每一位公民都成了推動進步的力量,也必須符合「公民覺醒」的真義,有意識地回頭思考每個牽絆臺灣進步的環節。改變 第 3 步:「除舊」之後要「立新」 理智思考下一步「國民黨倒了,臺灣不一定會更好。」選後第一天,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爲廷在臉書上這麼說,他提醒這場選舉的勝利者──公民,「下一步,我們更該進一步思考,我們要一個怎樣的更好的、公平正義的國家社會。」是的,公民展現了「除舊」的力量,接下來,也要展現「立新」的能量。公民意識已經覺醒,接下來,如同哲學家康德的那句啓蒙運動經典名言:「勇於使用你的理智吧!」本期相關報導》激烈選戰過後來自各界的建言其他相關報導》柯文哲:我說的都是笑話啊,大家不要當真呀! 她和他的故事,陳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