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連李嘉誠、郭臺銘也搶卡位 App新經濟

文/賴筱凡李洵穎

前言

英國17歲高中生自學App,而獲雅虎青睞買下,讓他飽賺九億元,帶給心懷App致富夢創業家莫大激勵。去年App下載數突破400億次,商機呈高倍數成長,臺灣對App有興趣年輕人,也逐年增加中,人人有機會成爲下一個九億少年,說不定,將來就出現在你我身邊……。

正文

受到香港首富李嘉誠賞識投資近一千萬元,以及雅虎執行長瑪莉莎.梅爾捧着九億元買下你寫的App(應用程式),這兩者,或許有些人工作了一輩子,都很難經歷其中一項。然而,尼克.達洛伊西奧(Nick D’Aloisio),一個年僅十七歲的英國少年,兩項都達到了。

這是一個少年靠着App致富的傳奇故事,他背後的投資人個個大有來頭,從李嘉誠、媒體大亨梅鐸妻子溫蒂.梅鐸、社羣遊戲Zynga執行長Mark Pincus,到歌手艾西頓.庫奇、藝術家小野洋子,他們投資尼克寫的程式〈Summly〉,總金額約一百萬美元。

白淨的臉龐,深邃的眼窩,說起話來有條不紊,很難想像尼克只有十七歲。多數時候,他不愛讓別人知悉他的年紀,就像是李嘉誠旗下創投來敲門時,直到來到門前,才知道這位一直與他們書信往來談投資的人,不過是高中生。

「我希望投資人是爲我的點子而來,是被點子的價值所吸引,而不是我的年紀。」在《時代》雜誌專訪裡,尼克說話的樣子,活脫脫是個小大人。兩週前的他,不過是個高中生,如今他已是雅虎最年輕的工程師

一場考試、一封電子郵件 改變他的一生

故事的一切,須從一次歷史考試開始。「那時候我正準備考試,嘗試在Google(谷歌)查詢一些難以理解的名詞;問題是,查到的資訊多半都是不相關的。」就像一般的高中生,當時十五歲的尼克試着在Google上找答案,很顯然地,他碰了壁。

「我就想,如果我在搜尋每個資訊時,能簡單做一個預覽,迅速知道內容的大概,那就好了。」就是這個念頭,讓尼克着手寫了一個iPhone App,叫作〈Trimit〉,也就是〈Summly〉的原型。

你一定很疑惑,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有這樣的本事嗎?答案是肯定的。就在尼克十二歲那年,他就寫了一個「手指跑步機〈fingermil〉」的簡單小遊戲,在App Store上架的第一天,賺進七十九英鎊。

這對年僅十二歲的尼克來說,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把自己的App放在平臺上,沒有人知道躲在熒幕背後的開發者,只有十二歲。」正是因爲第一個App帶給他極大的信心,讓他開始對寫App有了興趣。「只有這樣,我纔有機會和那些世界級的大公司及開發商平起平坐。」

從〈手指跑步機〉到〈Trimit〉,又間隔了三年。爲了解決自己搜尋資訊的需求,尼克花了四個月寫程式,直到二○一一年七月,才正式上架。

「上架一個月後,我就接到李嘉誠寫來的e-mail了。」一切的開始是這麼不起眼、這麼平凡,卻改變了少年的一生。

就在李嘉誠投入了三十萬美元后,尼克有了資金奧援,也建立了屬於他自己的團隊,他整整花了十二個月重新改寫〈Trimit〉,還加入一些新技術,自動把冗長的文章濃縮成只有四百個字母的摘要,成了今日聞名世界的Summly。去年底,尼克遇上的瑪莉莎.梅爾,更直接坐進了雅虎辦公室,成了雅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工程師。

創業門檻低 打中需求就能一圓致富夢

尼克的故事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卻真實地在英國上演。打從芬蘭〈憤怒鳥〉創造第一個App奇蹟之後,App創業潮就席捲全世界,不論是〈憤怒鳥〉或尼克,都讓新一代的年輕人懷着App致富夢。那麼臺灣呢?

四月八日晚間十一點半,纔剛下班的StorySense創辦人沈育德,縱使拖着疲憊的身軀,談起他的創業夢,仍神采奕奕。今年三十四歲的他,創業已有三年多,做出最成功的產品,就是多達七十萬人次下載的〈WhatsTheNumber〉。

輸入想去的餐廳名稱,餐廳的電話、地圖所有資訊一目瞭然。「簡單來說,就像過去我們使用的電話簿查號臺,但是又比電話簿、查號臺的功能多。」撥弄着觸控熒幕,StorySense工程師蔡鬆升示範着。

沈育德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畢業後,一直希望能發揮自己在人工智慧軟體的專長,「我一直對紀錄片剪接很有興趣,在MIT也是用人工智慧軟體做相關應用。」他對「說故事」的熱情,從公司名稱StorySense就看得出來,甚至曾出任紀錄片「不老騎士」的助理導演。可惜臺灣紀錄片市場不大,工作機會不多,讓沈育德興起自己創業的念頭。

○九年的冬天,沈育德拿着家人支持的數十萬元,StorySense就這麼創立,直到一一年十月第一個App上架,沈育德整整過了兩年沒錢、沒人、沒產品的日子。縱使過程中開始有夥伴認同他的技術,提出的點子也不下上百個,曾經想過做遊記App、新聞整理App,但都沒能成形,直到〈WhatsTheNumber〉。

「真正說動我這個App會有使用者需求的人,是我媽媽。」沈育德說,一開始他的夥伴說想要一個能簡單找電話的App,沈育德並不認爲這能有市場,將點子轉述給媽媽聽後,沒想到卻激起媽媽的高度興趣。「我媽媽不是太常使用電腦的人,連e-mail也不會用,卻也想要一個有電話簿功能的App。」

帶着五人團隊,花了六個月寫完,「上架第一個禮拜,就有超過十萬人下載。」沈育德坦言,這款App的成功,也讓創投開始注意到他們,從矽谷、臺灣到大陸都有投資人注資,讓他從一人團隊到現在十五人的規模。

場景轉到臺灣大學資工系大樓,一個不過六坪大的實驗室裡,正孕育着像沈育德這樣擁有App創業夢的學生。手指輕輕撥動着觸控熒幕,有條有理地介紹介面的功能,他們是臺大資工所助理教授陳彥仰的學生。

臺灣人才孵育室 尋找下一個九億少年

○九年才從矽谷回到臺灣的陳彥仰,幾乎是臺灣首位開設App教學課程的老師,對於臺灣年輕人追逐App開發的潮流,有深刻的體會,最簡單的指標,就反映在想修這門課的學生人數上,「第一年開課人數差不多是一百人,現在是三百人。」

然而,App開發卻非一蹴可幾,「要做出有創意又創新的App,只會考試是不行的。」爲了維護修課品質,想上陳彥仰的課還得先交作業通過第一關考試;而考題就是希望他們去觀察使用者的需求,用App來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不管是近期熱門的〈愛料理(iCook)〉或谷歌工程師林裕寬出來創業的〈Everyday.me〉,出發點都是希望讓使用者的生活更便利,能隨手俯拾各式食譜,與用臉書、照片寫日記,他們都懷抱着相同的App致富夢。

「三年前做App,市場供給不大,不管好壞都很容易被看到;可是現在做App,最大的難處就是要如何讓大家看到。」陳彥仰說,一個受歡迎的App,要抓住使用者需求,使用介面也得要便利。

隨着App淘金熱興起,臺灣年輕人搶進App開發領域的人也愈來愈多,他們有的是像愛料理創辦人蕭上農,從App代工練起,最後走上創業路;有的則與林裕寬相同,在谷歌這類大公司學得一身功夫後,自起爐竈;現在則有更多是像陳彥仰實驗室培育出的學生,從新創公司開始蹲馬步。

除了學校扮演App培育推手之外,有鑑於全球App新商機興起,政府總算不落人後地集結資源。經濟部工業局在一一年十月底宣佈建立「臺灣App創意園區 」,委由資策經營

目前這個園區已召集四十二個團隊,其中有十一個團隊初期並非以公司形式進駐園區,但如今已有七家公司成立。而這七家公司多半以開發遊戲類App居多。

但是,經過這一年多來,由於經營企業對消費者(B2C)模式的遊戲App市場已趨飽和,獲利不如以往容易,因此,資策會將不再停留在育成團隊的初級階段,而是朝往「創意擴散」的方向。

簡單地說,就是採取開放分享的概念,將App帶往企業對企業(B2B)的新形態,進而推動產業創新,促進臺灣App產業發展。在資策會育成的B2B應用App團隊中,已有初步成效顯現,樂蘭雲安就是兩個實例…【全文請見今週刊851期 】

編按:本文摘自4月10日出刊之《今週刊》851期封面故事「600億商機大爆發 連李嘉誠、郭臺銘也搶卡位」,同期相關係列報導有「正宗臺灣之光創意夠嗆 躋身世界舞臺」、「新硬體時代六百億大餅 臺廠不缺席」、「跟着達人用App 手機馬上變萬能秘書」,更多內容請參閱本期《今週刊》。(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51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