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失溫經濟蔓延! 臺灣「3靠」淪重災區

圖、文/今週刊

全球股市纔剛經過第3季的股災,轉眼間這個10月,指數又往上走了2周,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事實上,高盛與IMF紛紛發出警告,認爲2008年金融海嘯的第3波風浪正洗卷全球市場,同時新興市場債務,將是未來風險最高的未爆彈。

臺灣3條經濟命脈:「靠出口、靠中國、靠電子」,正因爲全球貿易量轉弱出口失衡、中國需求減少跟電子業轉型困難榮景不在,可謂生命線已衰微。全球失溫經濟悄悄蔓延,而臺灣,正首當其衝。

3大失效應,臺灣首當其衝

中國成長放緩,再加上美元升息在即、全球需求衰減、亞洲債務攀高,這個場景是否讓你感到熟悉?我們似乎正重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環境。對臺灣來說,不只是一場金融危機,也是一場經濟危機。

亞洲四小龍中,臺灣GDP衰退的程度最嚴重,從企業已經開始放起無薪假,就可略知一二;根據勞動部統計,臺灣9月底實施無薪假人數高達1233人,相較8月被放無薪假的600多人,一個月增加超過8成,忽視不得。

同時經濟大師榊原英資認爲全球經濟在未來5年將持續震盪,「除非上月球,全球已找不到新動能」,其中有3大失溫效應:

1.需求銳減,債務正掩沒新興市場:

IMF亞太區負責人李昌鏞說:「過去幾年來,受惠於先進國家低利率環境,新興市場企業的債務成本極低,槓桿也顯著提高。」根據IMF的統計,在04年到14年,新興市場企業的公司債務足足成長了4倍,「但是,當全球金融環境開始逆轉時,這些債務就成了最主要的風險。」李昌鏞說:「現在債臺高築新興國家企業,要怎麼面對政府的去槓桿化,這是一個兩難問題……。如果去槓桿化成功,那就代表投資消費可能會受壓抑;如果失敗,那對金融系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2.資金外流,量化緊縮一觸即發:

亞洲國家匯率較97年已有彈性,外匯存底更充足,但同時在美元升息的預期下,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貶值、資金流出的速度,其幅度卻更勝97年。而且,各國拋售外匯存底的風氣,也將從亞洲蔓延到全球。這將使09年以來歐美「量化寬鬆」(QE,Quantitative Easying)的資金環境逆轉,變成「量化緊縮」(QT,Quantitative Tightening),成爲全球資本市場流動性的拐點

3.出口衰退,新興市場面臨轉型壓力:

「隨着先進國家資金逐漸緊縮,原物料價格將不會像過去幾年推升。第一個倒楣的,就是仰賴原物料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榊原英資說。不只是巴西、俄羅斯等原物料出口國掉漆,在失溫經濟下,接下來輪到的,正是臺灣、韓國、新加坡等貿易出口國。榊原的論點,正呼應着今年以來全是負成長的亞洲國家出口年增率。包括臺、韓、星、日等國,出口與去年同期比,幾乎都衰退1成以上。

新興市場套房 投資人4大策略因應

正值此時,多數投資人面對新興市場進退舉棋不定,現階段有必要自問自答1件事:願意花多久時間、投入多少資金等待解套?在答案確定前,不妨先盤點一下,未來新興市場的機會與風險:

1.準備長期抗戰:基本面問題多,可先贖回或減碼

「這幾年新興市場開始走衰運,從2011年,中國對原物料需求下滑,到股、債、匯市大跌3部曲,就已註定這是一道難解的投資習題。」瑞銀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繼文說。換言之,現在基本面問題很多,投資無法一下看得太長遠。

2.穩健保守投資:贖回資金 再投入定期定額

在降低了既有的新興市場部位後,接下來,就是尋找適當的重新佈局時點。對定期定額投資人來說,「低檔不停扣」是永遠的真理,既有的部位贖回,不代表就要停止扣款,尤其現在新興市場的評價面,的確已在歷史低點。在贖回基金之後,將資金持續滾入基金中,以分攤波動風險,加速報酬翻正。

3.積極型投資:先停扣 市場大跌再單筆買進

「積極型投資人,就資金效率角度,建議定期定額可先停止扣款,等到市場大跌再單筆大額敲進,搏一把,可加快獲利速度;另外,單筆投資人現在也不用再加碼,只須等待市場重挫再投入即可。」復華投信債券研究處研究經理汪誠一如此表示。

4.美國若升息:首選美國聯盟、新興亞洲市場

相反地,如果美國宣佈升息,且經濟基本面復甦樂觀,此時資金就要以製造業爲主的新興亞洲,及與美國消費關係密切的國家爲首選。

隨着成熟國家人口老化、需求疲弱,新興市場面臨前所未見的經濟風暴;加上金融市場去槓桿化效果不明顯,債務結構仍須進一步改善,長期投資趨勢難以扭轉。投資人進入新興市場,切記提高風險意識,短線靈活操作,纔可能全身而退。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982期)。

延伸閱讀》小心新興市場的大逃殺!

6個危機,看臺灣經濟正在邊緣化

臺灣貧富差距真相 竟是「均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