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我在金山和你說再見

文/鄭淳予「當你走到病患家裡,就會發現一切都跟你想得不一樣。病人爲什麼吃藥吃不好?可能因爲他沒吃。有吃爲什麼沒有好?可能又有其他條件沒有配合。只要你到他家裡看了就知道!」臺大醫院金山分院護理劉旭華感觸良多的說。

死亡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是爲了讓活着的人更好

一位阿嬤進入了末期照護,但護理師卻發覺阿嬤一直有心事,幾次深談後,才拼湊出這樣的往事:阿嬤的先生入贅,兩人生了幾個孩子,但一直沒有完成結婚儀式和登記手續,後來先生離開她,在外面與別人另組家庭,也生了孩子。先生音訊全無,阿嬤心中一直懷着懸念

醫護團隊深入瞭解,原來連阿嬤的孩子們也一直不敢碰觸母親這樁心事。在醫護的鼓勵下,他們打聽到父親的下落,才知道爸爸早已過世。天人兩隔,眼看阿嬤就要抱着遺憾辭世。

堅叔想了個辦法,就是請他們同父異母、另一宗的大兒子做代表,來探望阿嬤,告訴她:「昨天晚上爸爸託夢,要我一定要來看你,爸爸是愛妳的!」結果,阿嬤當天上午八點聽完這個善意的謊言,下午三點就面帶微笑、在家人陪伴之下離開了。

生死兩茫茫,有時候,心懷懸念的,是走不出離別傷痛的家屬

失智的阿桃阿嬤長期臥牀,四年來,每天都「等」在家中,等着孫女妹仔利用中午休息空檔,回家幫阿嬤灌牛奶換藥。與阿嬤兩心相繫的妹仔,剛開始還對醫護團隊懷有戒心,深怕他們「沒把阿嬤顧好」。直到看到社工師、營養師不辭勞苦、不斷上門的誠意,她才同意讓醫護團隊一起照顧阿嬤。

五個月後,阿桃阿嬤溘然長逝。在莊嚴的告別式之後,社工師探訪家屬。妹仔的叔叔說,妹仔還是每天中午趕回家,呆坐在阿嬤的空牀上

「我們知道阿桃阿嬤要結案了,但是妹仔的悲傷輔導,纔剛要開始……。」沒有悲傷輔導經驗的旭華,原本打算轉介給心理輔導單位另外成案但堅叔連忙制止:「既然我們要走完『全程』,活着的人也要繼續照顧,如果轉介給其他不認識的人,妹仔會恨妳一輩子的。」於是旭華跟着社工師繼續關心妹仔,有時在中午打電話給她,有時相約拜訪。

兩個月後,妹仔突然帶着蛋糕到醫院,親自感謝院長與團隊,還帶着阿嬤的氣墊牀,因爲「阿嬤已經不需要了,可以捐給更需要的人……。」旭華當場熱淚盈眶:「看到妹仔釋然的神情讓我知道,堅叔帶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道愛、道歉、道謝道別臨終前完成待辦事項,來得及說再見

金山分院決定走入社區後,院內成立一個掌理全區照護個案的重要平臺,就是居家服務辦公室,走出醫院,反而看見醫療的新契機。多聊兩句,發現一項老人家興趣,向來愁眉不展的老太太被逗得一邊唱歌一邊做復健;多認識一位家屬,體會臥病者的心願,趁着阿伯換管的空檔,拍下沒有鼻胃管全家福;走入病人的家,才知道醫療還可以這麼細膩。

所有的照顧過程,更在院長黃勝堅的要求下,以拍微電影的精神,影音全記錄,因爲他們在做的事,從來沒有人做過。「當初我要來,謝博生教授(臺大醫院前院長)就告訴我,三年以後,我必須拿出一支紀錄片,告訴人家這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這些影片中,不乏往生過程的紀錄,但幾乎看不到呼天搶地的場面。因爲只要被認定爲生命末期的病患,醫護團隊就開始啓動生命末期照顧模式。「所謂的生命末期,就是患者的生理狀況已經不可逆,且一年之內在預期中死亡,不會讓你感到訝異。」黃勝堅如是說。

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及善終,號稱「五福臨門」,五福中,黃勝堅對於「善終」更是注重。進而推動「活得快樂、病得健康、死得尊嚴」的理念。曾做過五千多次死亡決策的他發現,當生命走到最後一段路,最重要就是要能心無罣礙。「這叫做四道人生─道愛、道歉、道謝、道別。」…【全文請見今週刊888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88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