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中國最狂購併潮 陸版臺積電即將成形?

圖、文/今週刊

2年一度的上海車展,再度讓上海周邊大塞車,平常半小時的車程,開幕第一天,《今週刊》採訪團隊花了超過一個小時才抵達。當我們進入中國國家會展中心,穿過各大汽車品牌,其中一個展場人潮明顯多過其他汽車品牌,讓我們決定進入一探究竟。

眼前這款新車的品牌名叫領克(Lynk & Co),是中國吉利汽車與瑞典富豪汽車(VOLVO)合資成立的新品牌。參觀羣衆說:「我就是專程來看吉利的。這幾年,他們的車進步太多了,我相信這個新品牌(領克),也能幹得不錯!」

「汽車瘋子」開打第一槍吉利大吃VOLVO 市值飆漲167%

但在七年前,全世界看待吉利,無疑是另一種觀感。2010年3月底,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敲定以18億美元購併VOLVO品牌,成爲金融海嘯後、中國企業購併海外企業的第一槍。但在此之前,吉利爲了轉型中、高端品牌,負債超過100億人民幣。此外,設計也是混雜各品牌特點,風格「醜到家」,成爲國產車中的笑柄。但被稱爲「汽車瘋子」的李書福卻信心滿滿強調:「本來就一無所有,有什麼好怕的!放心,我一定會成功!」

他做到了!在本次「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中,吉利的市值在一年之間成長近167%,排名也從前次的397名,一舉躍升到137名。從毫不掩飾的山寨本色產品策略,到成功整合北歐車廠、完美扭轉品牌形象,如今的李書福,儼然是中國企業家們的偶像,海外購併,也成爲中國企業在過去一年最鮮明的主旋律

回到2010年,據彭博統計,當年度整體中國企業對外購併金額約爲547億美元;2014年起,海外購併金額逐漸升高,至2015年突破千億美元;2016年更在一年間出現倍數增長,達到2450億美元以上。

經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指出,相較於中國國企因爲肩負戰略任務,主要購併能源、糧食等原物料資產;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到歐美,只爲購併知名品牌,吉利汽車就是最好的例子

無法打敗就買下!中資作風高調粗糙 多國聞風喪膽

資深產業專家杜紫宸直言,近五年來,隨着政策主張「走出去」,中國企業購併風格再次轉變,他們對高科技、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興趣格外濃厚,「所以他們在歐洲成功購併了庫卡(Kuka),這是世界頂級的工業機器人廠;最近的例子,則是騰訊取得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5%股權」。

要品牌、要技術,中國企業現在的海外購併,不同以往着重於亞洲,而是以歐洲和北美爲主,其中在歐洲的購併成果又比北美豐碩。「如果中國無法打敗歐洲,就會買下歐洲。」《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蓋伯(John Gapper)這麼形容。

除了政策推動之外,資本市場的天時地利,也是中國企業吞食天地的重要背景。「受金融海嘯衝擊,各國企業願意談判的價位,普遍降低。」劉孟俊分析,中國企業在金融海嘯後積極開拓市場,當海外企業價錢又變便宜,自然有更高意願出手購併。杜紫宸則表示,「中國股市的超高本益比、讓企業可以更容易籌得豐沛資金,到海外去購併,這是獨一無二的優勢。」

不可否認,當多數公司尋求機會壯大自身,也有特定公司陷入爭議。「同樣是海外購併,歐、美企業出手,成功率約九成,陸資的成功率卻不到七成」劉孟俊直言:「(中資)經驗不足、手法粗糙,作風太高調了,很多國家真的會怕!」

半導體 打造中國臺積電陸企轉型變身 臺灣準備好了?

不過,經過2016年的瘋狂掃購之後,中國企業海外購併的整合效應,纔是未來更該關注的重點。尤其,當中國重點投資全球高科技公司、同時獎勵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陸資侵蝕、挑戰臺商原來的市場,已成無可避免的事實。

(閱讀全文…)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063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郭臺銘奇襲三星 搶當面板皇帝 臺積電登頂之戰,沒有僥倖,更非意外 看好臺灣觀光?神秘中資入主北市精華區酒店 拒紫光聯發科力行的盤算是什麼? 從小經理變副總裁 他接下宏碁董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