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雲在天津的智慧養老平臺被《新聞聯播》點贊

“每天早上9點,天津市河西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就會自動給近5000名獨居老人撥打問候電話,一旦電話無人接聽,人工智能系統會立即溝通家屬和社區網格員上門,解決了獨居老人突發疾病,無人照顧的痛點問題。”——2020年3月20日,由京東雲打造的“天津市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被CCTV《新聞聯播》欄目“點贊”關注。

智能平臺:“滿足20餘萬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

此前,天津市河西區攜手京東雲,開展智慧養老體系建設,搭建起覆蓋全區的老年人口數據庫,建立了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新聞聯播》介紹,“這個智慧養老平臺,最大程度滿足區域內20萬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

(京東雲支持天津市河西打造的“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被CCTV《新聞聯播》 點贊)

河西區在京東雲的科技助力下,打通了公安、社保、民政等多部門數據,彙集老年人家庭狀況、身體狀況生活需求等4大類21項數據維度,涵蓋全區20餘萬老年人老年人口數據,在本地政務雲上實現私有化部署。平臺可結合基礎數據,和系統上線運營後產生的助醫助餐家政等多維服務數據,豐富數據體系,實現養老數據動態同步。

“智能養老平臺的數據採集和分析,爲天津市河西區有關部門解決老年人需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京東雲數字城市業務羣的技術專家表示,目前,我們正在迎來老齡化社會,科技企業要爲老人提供安全、快捷、智能的養老服務,京東雲與河西區共同搭建的智能養老平臺,貼合老人的實際需求,給智能養老工作提供了思路。

智慧養老,數據先行。無論是社區養老服務,還是城市智能化健設,打破“數據桎梏”的這一舉措,疏通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渠道,又奠定了下一步智能城市建設的信息基石。作爲河西區的“一號工程”,居家養老服務被寫入2021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明確提出:“推廣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經驗”。

智能外呼:“對我們獨居老人來說,吃了一個定心丸

提起每天早晨自動響起的問候電話,家住河西區廣順園社區的翁淑琴奶奶,在接受《新聞聯播》採訪時表示,“對我們獨居老人來說,吃了一個定心丸,突發情況會有人知道,給我幫助,這就是一個虛擬養老院。”

(獨居老人介紹京東雲智能外呼系統)

讓老人倍感安心的電話,從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播出,由京東雲研發的智能外呼系統提供支持,可採取擬人化的TTS(語音合成)技術,由機器生成具有親和力的女生音色,每天早晨對全區獨居老人展開自動呼叫。若兩次撥打無人接聽,平臺將通知社區志願者和網格員入戶查看,確保老人健康安全。

智能外呼系統,可在3個小時內,完成全區5000位獨居老人的問詢,爲了充分了解到老人情況,每通電話時長都在1分鐘左右。而在傳統模式下,完成這一工作量,則需要1名工作人員,連續忙活1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

這一看不見的技術流動,讓居民享受到了看得見的生活智能。作爲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十四五”期間,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改造,成爲國家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提質擴容的重要抓手,推動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速走到臺前

智慧養老:跨越適老服務“數字鴻溝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始終的一項基本國情。”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朱耀垠認爲,強化老齡化背景下的科技創新能力,需要理論和實踐層面的雙重探索。互聯網智能技術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加劇了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的困難與挑戰。在各地居家養老的智慧實踐中,“數字友好”的理念備受推崇。

考慮到很多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爲了幫助其消除數字障礙,河西區依託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推出居家養老服務卡,集成服務結算、補貼發放、安全儲值等功能。老人通過傳統的持卡消費的方式,消除消費和享受補貼的數字認知障礙,讓老年融入智能生活。這一舉措,平臺可準確掌握政府補貼數據、老年人消費信息,爲後續服務迭代,提供了研判依據。截至目前,該區已發放服務卡11000餘張。

如今,在政策支持、技術發展、社會變遷和市場需求驅動下,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賽迪智庫發佈的《2019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表示,2021年我國養老市場規模將達到9.8萬億元;中國社科院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

這一產業前景,無疑提振了智慧養老產業的信心。公建民營,立體養老,已經成爲各地養老服務最爲普遍和接地氣的模式。此時,養老服務中心合理化選址,成爲政府和當地羣衆關心的焦點。區別於拍腦袋的衝動決策,河西區養老服務中心選址,主要靠“數據”講話。依託於智慧養老平臺積累的大數據,京東雲展開智能挖掘和分析,通過AI建模,實現智能化選址,最大程度滿足區域性的養老服務需求。目前,該區有20餘個養老服務中心,基於養老數據的打通,未來可規劃落成40多箇中心,形成養老服務 “線上+線下網絡化共創

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之後,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養老產業、養老制度的保障水平、服務能力、服務質量仍待提高。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民生任重道遠,既要設計頂層數字化架構和治理制度,讓新智能滲透進不同行業的毛細血管,也要搭建起覆蓋城市生活各個場景的數據網絡,讓居民享受有溫度的智能服務,首先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老有所養”服務的完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