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提高到1.2米,北斗系統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服務?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10月14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北斗精度定位服務平臺(北斗定位2.0版),可將民用手機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這意味着我們在駕駛車輛行進時,手機“導航”就能告訴我們是在主路還是在輔路。近期,華爲發佈的新款手機就實現了亞米級北斗導航定位,可進一步分清我們車輛行駛在主路或輔路的哪個車道

那麼,北斗系統是如何實現這一高精度定位服務的呢?這是許多讀者和用戶關心的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衛星導航中心一探究竟。

北斗系統高精度定位服務的秘訣

——專訪北京衛星導航中心主任、北斗地面控系統副總指揮劉勇

張晶宇 楊思佳 史青霞 解放軍報記者 安普忠

北斗三號星座由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組成。

地面運控系統將星曆、鐘差等信息上注北斗衛星,衛星發射導航信號並傳遞相關信息,用戶終端接收可見的衛星信號和信息後進行解算,便能實現導航定位。

天地一體的團結協作

記者:大家知道,北斗系統有很多分系統和設備,它是如何向用戶提供定位服務的呢?

劉勇:北斗定位服務需要北斗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用戶接收機相互協作實現。首先,北斗衛星發射信號告訴用戶衛星當前的位置和時間,用戶接收到4顆以上衛星信號後,可同步獲得從用戶到衛星的距離信息。基於距離信息、衛星的位置和時間信息,就能計算出用戶自身的位置。這就是北斗基本的定位過程,用戶一般可實現米級的定位精度。

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卻離不開天上幾十顆北斗衛星、地面上萬臺(套)設備連續精確的配合。同時,需要採用世界上“最準的節拍器”——時間統一系統。時間統一系統首先通過高精度的原子鐘組,實現時間的精準維持,可以做到300萬年不差一秒。然後,通過多種手段向北鬥系統上萬臺(套)設備發送“對錶”指令,確保測量通信、數據處理、規劃控制等分系統和設備的時間,同步精度控制在千萬分之五秒以內,爲北斗系統提供服務奠定基礎。

時間統一系統一般不出問題,可一旦出問題就是大問題。2018年7月,歐盟伽利略系統因爲時間統一系統故障導致系統“停擺”長達117小時。這些年來,我國通過不斷增加守時鐘組規模、改進守時算法和授時技術,以提升時間統一能力

除了系統運行服務,北斗系統建設更需要上萬人的團結協作。在北斗三號系統建設過程中,我們除了支撐3年30顆衛星的聯調聯試之外,還緊鑼密鼓地推進地面設施建設。通過合理籌劃、共同努力,地面站點建設提前半年高質量完成,順利投入使用,保證了北斗三號系統的正常開通。

精益求精的自主創新

記者:您經歷了兩代北斗系統的建設和發展,可以說親歷了北斗系統服務性能提升發展的過程,重點區域定位精度大幅提升,還具備了分米級定位服務能力,請您談談這是靠什麼實現的?

劉勇:這主要靠我們北斗地面控制中心團隊在技術上堅持精益求精、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自主創新。

地面控制中心是北斗系統運行和服務的核心樞紐,調度着分佈在全國的地面站網,管控着整個北斗衛星網絡,因而又被稱爲北斗的“最強大腦”。地面控制中心的主要職能,可以概括爲測、算、注、傳。首先彙總融合地面站網的海量數據,利用幾百臺處理器計算北斗衛星的精確位置、星載原子鐘鐘差及其誤差的改正信息,然後按照計劃,按時把相關信息上注衛星後傳送給廣大用戶。

北斗定位精度實現提升的關鍵在於,我們算的能力和手段的不斷提升。這其中,衛星定軌和衛星鐘差測定技術比較典型。

北斗系統在世界上率先採用混合星座佈局。星座由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組成。測定不同種類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又稱爲衛星定軌,難度極大。北斗系統採用獨創的多星聯合定軌策略,不斷精化定軌模型,設計了巧妙的星曆誤差改正計算方法,將定軌精度提升了10倍,可以計算出遠在36000公里和21000公里外衛星的位置,不差幾分米。同時,創新採用先進的軌道預報方法,可以準確預報幾個小時後北斗衛星的位置。即便衛星失聯幾十天,也能準確預測衛星的位置。

北斗系統建設早期,星載原子鐘不能滿足高精度定位需求。在衛星性能無法提高的情況下,地面控制中心創新採用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了地面“強星”:首先,採用雙向時頻傳遞技術測定鐘差,即讓衛星和地面站之間先後發信號,通過相同的傳播路徑剝離信號傳播時延的影響,實現高精度衛星鐘差測定。其次,建立準確的星載原子鐘在軌評估模型,優化預報方法,實現更爲精準的鐘差預測。

此外,通過進一步創新電離層延遲、硬件時延等誤差的計算和應用技術,北斗系統重點區域的定位服務能力從北斗一號的20米提升到目前的5米,達到與GPS相當的水平。基於北斗系統的分米級星基增強服務,可以實現車道級的導航定位。市場上出現的基於北斗系統的商用高精度定位服務,與我們的分米級星基增強服務模式不同,但也受惠於北斗系統定位能力的提升。

穩如泰山的運行管理

記者:剛剛提到了國外衛星導航系統的服務中斷現象,我們理解,系統穩定運行是高精度定位的前提,否則一切服務都無從談起。那麼,北斗系統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呢?

劉勇:北斗系統作爲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命脈的重要支撐,一分一秒都不能停。如果中斷一天,就可能造成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喪失掉用戶的信任。搞好衛星導航系統的運行管理,有三點最重要:

第一個是責任心要強。北斗系統開通以後,需要24小時晝夜“守護”,隨時處置各類突發情況。我們的運維人員爲了應對系統運行中出現的突發情況,自發整理彙編了數百套應急處置方案,每年預先解決了上千個故障隱患,確保系統穩定服務。

第二個是隊伍能力要強。目前,中心碩士以上人員佔比達60%以上,通過我們內部的創新激勵機制,自主創新不斷涌現,這是中心整體業務能力始終蓬勃向上發展的保證。

第三個是規章制度要嚴。北斗系統運行牽涉面廣,地面控制中心建立了嚴格的運行管理制度,用制度約束人、用管理保精穩。作爲中心工作的生命線和底線,北斗系統建成服務至今6000多天,像泰山一樣穩定可靠,從未出現過服務中斷現象。

開放包容的服務理念

記者:北斗三號系統開通服務後,在進一步提升系統服務能力上有什麼打算?

劉勇:北斗三號系統正式開通後,向縱深推廣北斗系統應用、確保系統高標準穩定運行是我們重中之重要做好的兩項工作:

一方面,是加快北斗特色應用推廣,特別是做好高精度定位服務。北斗系統目前的星基增強和精密單點定位服務,可爲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動態分米級、靜態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服務,滿足自動駕駛、國土測繪、精準農業等領域用戶高精度服務需求。在應用模式上,我們歡迎北斗應用與各行業應用的深度融合,推進“北斗+”和“+北斗”的各類創新應用。

另一方面,是加強北斗系統穩定運行。持續強化系統運行管理能力,優化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提升系統的智能化運維程度,吸取國外衛星導航系統運行管理的經驗教訓,確保系統更加精穩、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