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高鐵開通十年記:千里京滬一日還

(原標題:京滬高鐵開通十年記:千里京滬一日還)

央廣網南京6月30日消息(記者王晶)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京滬高鐵爲沿途城市、爲整個國家帶來的巨大改變。

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鐵開通運營。當日下午3點,首發列車G1次從北京南站駛出,當晚8點09分抵達上海

京滬高鐵迎來十年生日之際,央廣網記者走訪京滬高鐵沿途城市時發現,這條高速鐵路已經與沿線城市、居民緊緊融爲一體。

上海虹橋綜控監測大屏(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上海虹橋站:將智能化融入安全管理

作爲京滬線上最繁忙的車站,上海虹橋站總是人流交織。綜控室裡最忙、坐在大屏幕前的操作員,左手拿對講機,右手不停點擊鼠標,與站臺客運員隨時溝通着站內情況。

大屏上,到站人數等各類數據一目瞭然。售檢票、電梯、配電設備監控數據都實時顯示。“一些中轉的旅客,如果上一趟列車晚點,我們就能根據大數據,組織晚點的旅客中轉換乘所方向的最近一趟列車。”站長白正國告訴記者。

白正國形容的這一幕,已經成爲京滬高鐵全線智能化運行的常態。

京滬高鐵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邵長虹在上海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透露,未來,京滬高鐵將持續加大投入,積極研發和應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持續改進服務

與京滬線上的其他站點相比,上海虹橋站是上海直屬站管轄的大型鐵路客運樞紐車站。京滬、滬寧、滬杭、滬昆高鐵在這裡交會,這裡是全國鐵路網規劃的“八縱八橫”中的一個重要節點。“車站地處虹橋商務區的核心區域,與航空、地鐵、公交、出租、長途客運等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是全國首個與機場實現‘零換乘’的鐵路客站。”站長白正國介紹說。

白正國說,高鐵列車進進出出,平均一分半鐘發出一趟車,虹橋站年平均旅客發送量在京滬高鐵沿線各站排名首位。這樣的特點下,如何更好服務旅客?“如果遇到晚點的情況,站長根據大屏數據統計好人數,提前和機場聯繫,提前幫助旅客把登機牌換出來,爭取不影響旅客下一段旅程。”

上海虹橋站候車大廳內,旅客們在有序候車 (圖片來源:上海鐵路)

與此同時,上海虹橋站還有個顯著特點:開行列車密度高。

記者從上海鐵路獲悉,“6·25”新圖實施後,虹橋站日常開行列車321.5對、週末335.5對、高峰352.5對。由虹橋站始發至南京、杭州方向的列車最短追蹤間隔僅爲4分鐘、3分鐘。另外,2019年,虹橋站全年發送旅客6984.96萬人,按吞吐量計算將近1.4億人次。

面對巨大的客流量,保障旅客安全尤爲關鍵。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虹橋站不斷豐富和完善安全技防手段,將智能化、大數據融入安全管理。“我們運用雙維雙視角安檢儀,補強高清視頻監控,在每個站臺建設運用基於雷達微波技術的站臺防入侵裝置。”白正國說,虹橋站還率先應用行車電子揭示、列車作業安全風險卡控、視頻監控錄像自動診斷、智慧消防等系統,實現數據集成、信息共享和過程監控,提升科技保安全水平。

運行十年來,京滬高鐵全線累計開行列車近120萬列,發車間隔最短只有4分鐘,智能化已滲透到京滬線的各個方面。

南京大勝長江大橋(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京滬高鐵第一橋:專設“體檢”系統

被譽爲“京滬高鐵第一橋”的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是京滬高鐵、滬蓉鐵路於南京跨越長江的越江通道,336米主跨是目前世界上高速鐵路類型橋樑的最大跨度,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船在江中游,橋在空中架,列車橫穿長江。

京滬高鐵公司副總經理劉學文指着眼前的橋體說,爲了給大橋做好“體檢”,京滬高鐵開發了“鐵路大跨度橋樑故障智能診斷及健康管理系統(PHM)”。“這就相當於給大橋安裝了24小時監測系統,橋樑和鐵軌的實時信息,在百米之外的調度室屏幕上都可以清晰顯示,就連橋體附近的溫度風速都可以實時監測。”劉學文說。

除了“體檢”系統,橋墩上還安裝了218個傳感器,16組攝像頭。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爲了搶高鐵運行窗口期,過去他們只能在夜間工作,但時間很有限,一些細小的監測點需要耗費很大精力監測。如今,在鋼軌伸縮調節器等重要部位安裝了攝像頭,可以實現全天候監測。

監測系統(央廣網記者 王晶 攝)

劉學文表示,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不僅在建設期創下了同級鐵路同類型結構中跨度最大、荷載最大、速度最高等多項紀錄,榮獲了國際橋樑大會“喬治·理查德森”大獎、國際橋協獎勵委員會“傑出結構工程獎”等國際大獎,而且開通運營以後也持續開展了運維技術攻關,利用大量數據對病害定位、故障診斷和橋樑服役狀態進行分析評估。

至今,京滬高鐵已運營十週年,最高日發79.8萬人次。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備安全部主任楊懷志在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反覆談到,能夠保證安全運行十年,這都得益於通過數據智能分析加強檢測,達到及時準確預警的效果

南京南站設備智能化管理平臺(央廣網發 鍾鈺 攝)

綠色”京滬高鐵:“精打細算”爲環保

十年來,京滬高鐵走出了一條用技術和創新,推進減排、降碳之路。

南京站爲例,上海申鐵信息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平告訴央廣網記者,今年南京南站的每日平均客流量是十年前的7倍多,爲了達到減排、降碳的要求,就要力爭考慮到每一個細節。“全站72個設備配電間,安裝了600多塊智能型電錶,實現了能耗精準監測。此外,還對空調箱、送排風、給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實現了能耗末端設備自動控制。”王平說。

這樣“精打細算”的舉措也讓效果顯現。一組數據顯示,僅從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的一年間,南京南站就節電182.54萬度,節約蒸汽24792.85噸,合計節約673.36萬元。各種能源換算成節省標準煤2648噸,減少碳排放量8845噸。

這些還僅僅是京滬高鐵助力減排、降碳的一個縮影。

近十年來,京滬高鐵已累計安全運送旅客13.5億人次;全線累計開行列車近120萬列;累計行程超過15.8億公里,相當於繞赤道跑了近4萬圈。京滬高鐵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嚴佐魁表示,京滬高鐵是低碳節能環保的典範之一,佔地僅爲高速公路的二分之一,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約爲每年200萬噸。

這也將是未來鐵路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京滬高鐵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洪潤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京滬高鐵十年可以用十個字形容,就是“連結”“縮短”“便捷”“催生”和“綠色”。下一個十年,將在“拓展”“智能”“優化”“提升”四個方面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