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提升車用芯片自給能力刻不容緩

(原標題:經濟日報:提升車用芯片自給能力刻不容緩)

受芯片供應不足影響傳聞南北大衆汽車近期陷入停產。儘管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已公開解釋,這只是短期的供給緊張,情況沒有傳聞中嚴重,已經與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但這並未完全打消公衆的疑慮。

具體來看,此次芯片短缺主要分爲兩類,一類是應用於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的MCU(微控制單元)。在中國市場,一般10萬元以上的車型,特別是中高端車型都會配備ESP。它是汽車主動安全系統的一部分,能起到防側滑作用。另一類是ECU(電子控制模塊)中的MCU。ECU廣泛應用於汽車各控制系統中,被喻爲“行車電腦”。

據報道,此次芯片斷供風險還波及其他一些合資車企。雖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表示,短期供需失衡,會隨着時間推移逐步得到緩解,不會對汽車產業造成較大影響。但缺少芯片導致部分企業停產,這在汽車行業是頭一次,筆者以爲還是有必要引起足夠重視。

作爲汽車的大腦,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人們只是對自主車企的芯片供給充滿擔憂。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生產正常的情況下,合資車企居然也出現了芯片斷供危機,這多少有些超乎大家的想象。

不少分析認爲,此次汽車芯片之所以短缺,原因在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外規模較大的圓晶廠和封測廠陸續宣佈停產,再加上意法半導體工人罷工,使得供給能力不足。同時,中國汽車市場復甦超預期,也進一步推動了芯片需求增長,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風險。

此外,在5G技術發展推動之下,今年消費電子領域對芯片的需求在快速增加,芯片產能遇到挑戰,搶佔了部分汽車芯片的產能。所以,纔有了“手機業打仗,汽車業遭殃”的業內調侃。

應該說,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從更深層次看,還在於我國汽車芯片供應鏈過於依賴海外市場,芯片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空心化”,以至於芯片自給能力嚴重不足。

據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佔全球的4.5%,而我國汽車用芯片進口率超90%,先進傳感器車載網絡、三電系統、底盤電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等關鍵系統芯片過度依賴進口。比如,電動汽車中價值僅次於動力電池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98%以上需要從國外進口,且價格是國外的1.2倍至1.8倍。英飛凌、瑞薩、安森美、仙童、東芝等外國企業控制了全球八成以上的IGBT市場份額。

隨着汽車智能化和網聯程度越來越高,芯片的使用量也在急劇增加,芯片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新發展格局下,如何通過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提升車用芯片自給能力,避免“卡脖子”風險,已刻不容緩。

推薦閱讀:

汽車缺“芯”背後:危機真實存在 影響相對有限

“汽車芯片供應短缺問題是真實存在的。”

日前,通過對逾60家整車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和相關科技公司的集中調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對近期行業內盛傳的“芯片斷供導致部分車企停產”的傳言進行了正面迴應。

李邵華表示,汽車芯片供應短缺問題並沒有傳言中那麼嚴重,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芯片供需矛盾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

“芯片短缺影響到的車型並不多,對整體的影響很小。”一汽大衆採購部的內部人士證券時報記者證實,部分高端車型可能會受到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

雖然從行業人士到企業內部人士均悉數發聲,力證當前情況仍然可控。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的缺“芯”之痛已傳導至汽車行業警鐘鳴響之時,汽車芯片供需失衡是否會引起芯片價格的暴漲?中國汽車行業將如何破解“缺芯”危機?國產供應商能否借勢突圍?這一系列的問題,仍然是整個行業無法繞過的。

供需失衡致芯片價格“擡頭”

“上汽大衆12月4日停產,一汽大衆月初停產……”

步入2020年12月,一則汽車缺芯引發企業停產的傳聞在行業內掀起軒然大波。

消息擴散後,大衆汽車集團(中國)發出迴應稱,公司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已與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目前,相關車輛的客戶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幾乎在同一時間,一汽大衆也就此事進行迴應稱,雖然有部分車型受芯片原因受到影響,但並沒有引發全面停產。

李邵華表示,車用芯片的供需失衡不是最新出現的矛盾,也不僅僅體現在中國汽車產業,這是一個全球汽車產業和相關行業共同面臨的課題。

記者注意到,2017年行業內就曾對“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發出了警示。2018年,美國商務部宣佈對中興通訊公司執行爲期7年的出口禁令,再度引發了國內對於半導體芯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擔憂。

據瞭解,汽車芯片產業鏈大致可以分爲三級,最下游的是整車廠,需要從博世和大陸集團等一級供應商處採購諸如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ECU(電子控制單元)等集成模塊,而博世等企業則需要從更上游的半導體制造商採購芯片。

“我們也是從客戶那邊瞭解到,目前芯片的供應比較緊俏,但還未到斷貨的程度。從排產計劃來看,基本上我們這邊還是可以滿足已有的訂單的。”博世中國內部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事情還沒有發展到因芯片斷供、生產停滯的程度。

招商證券分析稱,目前出現短缺的車用芯片主要是單價爲幾美元的小芯片,如8位功能MCU,在汽車零部件的ESP和ECO(智能發動機控制系統)模塊中均會應用到MCU,而這些系統主要是應用於中高端品牌產品中,因此此次芯片短缺並未影響到全行業。

對此,李邵華認爲,中國汽車產業的各個環節應該理性看待芯片供需失衡這一矛盾。由於芯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但就全年而言,芯片短缺的影響將不會太大。

在李邵華看來,由於產業鏈各環節企業都在加長備貨週期,加之短期內芯片產能依然不足,芯片價格出現上漲或將不可避免。

實際上,在全球多個行業均面臨芯片短缺的背景下,半導體芯片板塊正在經歷着“資本狂歡”,臺積電、高通等芯片企業股價均創下歷史新高。

A股市場中,均勝電子、韋爾股份、四維圖新、紫光國微、聞泰科技、比亞迪等個股近期均受到了“聰明資金”的青睞,股價均有所上漲。

而近期車規芯片供需的失衡,也導致部分供應商上調價格。日前,汽車芯片廠商恩智浦發布聲明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司面臨產品嚴重緊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雙重影響,決定全線調漲產品價格。與此同時,多家生產MCU芯片的公司也同步調升了產品報價,部分產品的價格漲幅超10%。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目前汽車芯片的主要供應商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溢價能力較強,短期內汽車芯片的緊缺勢必會帶來價格的上漲,同時不排除一些企業也進行了囤貨準備。

招商證券分析稱,雖然芯片價格的上漲會導致整車企業成本的攀升,但這也能間接刺激上游產能的恢復。總體來看,當前汽車芯片短缺的影響是可控的,對汽車產量不會造成較大影響。

車用芯片短缺背後

儘管車用芯片的供需失衡是短期內的集中顯現,卻仍然爲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歸納了導致部分企業芯片供應短缺背後的原因,主要包括四方面:

其一,近年來,全球芯片行業產能投資相對保守,供需不平衡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就已經有所表現。而疫情的突襲,導致了部分企業對於今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趨勢預判及準備不足。

其二,在5G技術發展推動之下,2020年消費電子領域對芯片的需求在快速增加,芯片產能遇到挑戰,搶佔了部分汽車芯片的產能。

其三,歐洲和東南亞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主要芯片供應商降低產能或關停工廠的事件陸續發生,這進一步加劇了芯片供需失衡。

其四,伴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推動全球車用芯片的需求將快於整車銷量增速。

總體來看,當前的車用芯片的短缺,並不完全是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更多的還是行業本身的鉅變帶來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汽車產銷延續了增長勢頭,產銷量均創年內新高,同比增長9.7%和12.6%。1-11月,汽車產銷2237.2萬輛和2247萬輛,同比下降3.0%和2.9%,降幅與1-10月相比,分別收窄1.6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認爲,疫情之下,中國汽車市場的回暖是超預期的,這令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準備不足。同時,隨着汽車“新四化”趨勢不斷深入,對車用芯片的需求量也顯著提升,甚至已超過整車的銷量增速。

上述人士強調,儘管當前芯片的短缺存在固定週期,但結合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的變革趨勢來看,未來車用芯片的需求量仍會大幅攀升,整個行業需要重視對車用芯片的研發,尤其是要增強自主車用芯片的實力。

實際上,近期國家發佈的各項政策中,已在不斷引導行業加大對車用芯片的重視程度。例如,在今年11月正式發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顯示,要突破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新型電子電氣架構、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

自主芯片應用率不足10%

針對車用芯片短缺引發的行業熱議,多家券商發佈研究報告指出,這對於國產芯片供應企業而言,或許是一大機遇。

萬聯證券分析稱,芯片在汽車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是實現汽車信息感知及控制的前提,目前動力系統、底盤控制和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芯片均被國外巨頭壟斷,疫情影響海外芯片供應,短期部分車企產能或將受限,中長期更多地反映出國內汽車芯片亟需自主替代的趨勢,有利於國內自主芯片企業及自主研發ADAS企業加速發展。

根據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佔全球的4.5%。同時,我國汽車用芯片進口率超90%,先進傳感器、車載網絡、三電系統、底盤電控、ADAS、自動駕駛等關鍵系統芯片仍過度依賴進口。

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長期來看,汽車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是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汽車芯片等核心供應鏈的國產替代是必然趨勢。

據瞭解,目前北汽、吉利等整車企業已經開始在芯片領域走上了自主發力的道路。新造車企業蔚來汽車的芯片自主研發也提上了日程。除整車企業外,行業內還涌現了包括地平線、四維圖新、芯馳科技等科技公司。其中,地平線旗下自動駕駛芯片征程2的出貨量已突破10萬,相繼在長安、奇瑞等自主品牌的車型上搭載。

在汽車芯片出現供應緊張的情況下,自主芯片企業能否成功實現對進口產品的替代呢?記者聯繫了自主芯片的代表企業地平線。地平線品牌公關部人士表示,汽車芯片涉及到的問題比較複雜,目前討論國產能否替代的問題略有敏感,因此暫時無法參與話題的討論。

實際上,國產汽車芯片之所以還未迎來大規模的使用,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據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的研究顯示,目前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在設計與製造上仍受制於海外,缺乏先進工藝平臺,同時汽車芯片的技術門檻較高,資金投入很大,這導致新興芯片廠商的生存不易。

自動駕駛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科技的管理層透露,研發芯片的試錯成本很高,這要求企業在設計、驗證、製造、封裝等多個環節都不容許出錯。

業內人士認爲,即便沒有芯片短缺的事件爆發,行業內也在致力於推動國產汽車芯片替代進口的進程,但這個進程並非一蹴而就。隨着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升級,未來芯片將成爲智能汽車的核心,自主廠商在車規級芯片投入有望迎來加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