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家譚元壽辭世:一生知遇遍梨園,至今傳唱譚家腔

京劇鼎盛春秋走來的譚派掌門昨辭世 他的成功是上天的眷顧更是自身的堅守

譚元壽:一生知遇遍梨園至今傳唱譚家腔

2019年5月譚元壽參加本報《談藝說戲話北京》活動 攝影/記者 王曉溪

七代傳承的京劇譚門不僅是梨園傳奇,也是家風立身的當代典範,當今譚派掌門譚元壽更是京劇界輩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10月9日12時許,這位曾經在《沙家浜中因郭建光一角紅遍大江南北的譚門第五代傳人在京離世,生命定格在92歲,梨園傳奇的故事也將由後輩續寫……

“我不是國寶,京劇纔是國寶”

都說一部譚家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說其是梨園行的第一家族,一點不爲過。譚門七代見證着、經歷着京劇的形成與輝煌,傳承至今的不僅僅是一出出劇目,一個個演唱或表演的至高境界,更是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維度的人文遺產。

高祖譚鑫培從湖北江夏走出,創立了第一個京劇流派至今,譚家一門綿延百年。92歲的譚元壽作爲國家級“非遺”傳人也一直被奉爲“國寶”,但他自己卻說“我不是國寶,京劇纔是國寶”,盡顯家風之純良。如今,雖然譚元壽離世,但譚門七代除了藝術的臻美、上天的眷顧,以及自身的堅守外,“唱戲要高調門、做人要低調門”的家風也將繼續伴隨譚氏一門走向京劇中興。

高祖譚鑫培不僅爲京劇老生行當整理和改編了近百出劇目流傳至今,更創造了京劇的第一個流派,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四大鬚生之一的富英,完整繼承了譚鑫培、餘叔巖先生的藝術體系,成爲正宗老生的標杆,其“要學會吃虧、讓人,對別人厚纔有自己的道,纔有後代子孫的道”,成爲譚家的立身之本。

第一個崇拜的是楊小樓

肖長華爲其起名譚元壽

幼年時,譚元壽經常觀看京劇大師楊小樓的表演,高大英武的身影,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裡,楊小樓成了譚元壽一生中的第一個崇拜者,而他對譚元壽的那句期許“快長大、把戲唱、成好角、名天下”日後也真的成真了。童年時,譚元壽就隨父親常去餘叔巖家學戲,餘叔巖向他父親傳授的餘派唱腔和動作要領,使得幼年的譚元壽夢裡、記憶裡都是餘派唱腔,甚至影響了他的藝術人生。

10歲進入富連成科班學藝的第一天,前輩大師肖長華給他起名譚元壽。在富連成科班的七年裡,譚元壽學演了近百出戲,打下深厚的藝術功底。1952年他在上海爲抗美援朝募捐義演,連演了15場《野豬林》,這期間周信芳大師專程來看戲,提點他如何運用眼神和身段,並鼓勵他向老祖宗學習,文武兼備。受寵若驚的譚元壽感念了一輩子。葉盛蘭的知遇之恩更讓譚元壽剛從富連成科班畢業,就到他的育華社擔任了二牌老生。荀慧生也特邀譚元壽參加他的劇團,爲其配演二牌老生。這些,對於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至高的榮譽。

譚元壽從不諱言自己的偶像是李少春先生,李少春先生演《野豬林》、演《打金磚》,甚至演猴戲,他都跟着學演。那個時候,沒有服裝,李少春就借給他,並教導他唱文戲要講究勁頭兒,武戲也同樣要講究勁頭兒。

譚元壽主演《沙家浜》

連演40場《沙家浜》

登上個人藝術高峰

幼年時隨父親譚富英去上海黃金戲院演出,是譚元壽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登臺見觀衆。當時程硯秋和譚富英帶着他唱了一出《汾河灣》裡的娃娃生,那一年,譚元壽才五歲。雖因年紀小未能實現尚小云說的“等你長大了我帶着你唱戲”的願望,但後來譚元壽與尚長榮合作了30多年。至於譚梅兩家的交往,可謂一段梨園佳話,梅蘭芳大師在譚元壽20歲時就曾親自打電話請他從上海趕回北京,陪梅葆玖在北京唱了一場戲,還在家中給譚元壽和梅葆玖說了《打漁殺家》和《大登殿》兩齣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譚元壽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京劇團,並隨團去朝鮮慰問志願軍。此時其祖父譚小培已病重,但仍鼓勵譚富英和譚元壽去朝鮮前線慰問。待譚元壽和父親歸來時,祖父已經離開人世,他也因此體會到忠孝不能兩全。

上世紀50年代,譚元壽和父親參加了北京市第一個國營京劇團,從此成爲文藝工作者,也開始被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長時間提攜和栽培——馬連良親自給他說戲;張君秋器重他,從演韓琪楊六郎直到後來跟他同演《龍鳳呈祥》中的劉備;裘盛戎主動邀請他一起演全部《將相和》和《連環套》。

1962年,譚元壽隨北京京劇團受周恩來總理委派赴香港演出,有幸見到了孟小冬。孟小冬看了《失空斬》後的鼓勵,成爲他一生中的幸事。在演現代戲的年代裡,趙燕俠帶着他和馬長禮劉秀榮洪雪飛等人共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沙家浜》。那個時候,譚元壽曾連演過40場《沙家浜》,登上了自己藝術生涯的一個高峰。譚家四代人都在北京京劇院工作,這裡也是譚家的根據地。

譚元壽主演《定軍山》劇照

譚門八代7月出生

四世同堂天倫之樂

譚家的寶貝中,當屬慈禧太后御賜的緙絲箭衣最爲珍貴。年近八旬時,譚元壽還曾穿着這件已有百餘年曆史的戲服粉墨登臺,演了一出《連環套》。而今年文化遺產日當天,北京青年報還曾與頤和園聯手,在當年譚鑫培曾演出過的德和園戲樓,展示了戲服並分享了譚鑫培當年的演出趣事,以及京劇形成的故事。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更彩唱了一出《定軍山》。

2019年5月26日,時年91歲的譚元壽與譚孝曾、譚正巖一道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參加了由北京青年報和北京人藝聯手舉辦的“談藝說戲話北京”戲曲文化分享會,梨園行絕無僅有的“譚門三代”爲現場近千位觀衆分享了譚家100多年的風雨故事。那天,譚元壽興致很高,與老友藍天野合影攀談,並上臺講話,還與兒孫及一衆弟子和再傳弟子合唱了《定軍山》。

今年7月,譚門第八代出生,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僅僅維持了兩個多月,譚元壽便帶着家族的榮耀離世。從宮中的“無譚不歡”到民間流行“譚腔”,再到四代人服務於北京京劇院,京劇譚門對藝、對人的“嚴”和“孝”,將繼續積澱傳承,從京劇鼎盛春秋一路走來的譚氏一門也將由後輩續寫傳奇……(記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