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業恐有驚人變化? 張忠謀這句話曝老美野心下場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資料照)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週一(8日)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演說強調,將透過美國政府提供的520億美元補助,吸引民間與公部門合作,預估創造1000億至20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強化美國本土半導體生產與研發,並在演講上再次題及半導體供應鏈過度依賴臺灣的問題。疫情後掀起全球半導體自給自足的趨勢,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不斷警告,這隻會耗費大量資源,最終換來的卻是一個個無法有效運作的半導體供應鏈。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出現變化,早在川普政府對華爲發出禁令,以及將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北京當局就更積極推動半導體自主化,目標是在2025年達到自主率70%的目標,但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也才達到16%,顯示要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非常困難。

近期大陸財經專家也針對半導體產業市況評論,認爲這次全球晶片荒,揭露全球化分工的問題,未來各地區會依照需求建立屬於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大概會從需求中心進行佈局,包括北美、歐洲及大陸,讓晶片產能分佈出現大變化。

不過,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今年4月提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先進晶片設計的智慧財產權和軟體由美國掌握,半導體生產設備與材料由歐日把持,亞洲地區則是集中在晶圓代工,尤其先進製程,臺灣高達92%、南韓佔比8%。

報告指出,若是臺灣晶圓代工產能停擺1年,將導致全球電子供應鏈中斷,損失金額高達5000億美元,若想要取代臺灣的晶片產能,至少要耗費3年以上時間,並且增加高達3500億美元資本支出,纔有機會實現。

報告也警告,各國政府實現半導體自主的願景不可能實現,將導致全球蒙受1.2兆美元損失,半導體價格將狂飆35%至65%,並轉嫁至消費性電子產品,也就是消費者承擔一切。

此外,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近日在演講也提及,過去幾十年,美國和亞洲許多公司多因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而發達成長,現在全球不再是平的了,半導體多了很多競爭者,對亞洲、全球半導體業者都是挑戰。至於英特爾在美國設廠,直言不一定做得到低成本的半導體供應鏈,美國想擴大本土半導體供應鏈,來提高市佔率,但是時光不會倒流,就算花數千億美元,也不可能架構起半導體產業,反而讓成本上升,臺積電會以臺灣爲總部會一直髮展下去。

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在受訪時建議,美國與其追逐半導體在地化,應該將資金投入具有前瞻性的技術開發,包括系統設計、AI以及量子運算等美國半導體產業強項。

雷蒙多在演講指出,美國目前向全球製造12%的晶片,遠遠不如20年前的40%比重,現在更有60%是向臺灣採購,若美國一直讓製造業基礎萎縮,流向海外,將讓自己身處於嚴重的供應鏈弱點。若以最新數據來看,臺積電等臺灣4大晶圓代工廠生產比重總計達60%。

雷蒙多也強調,大陸在資本支出成長率,是美國的3倍,美國在研發方面的資本支出已經降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總比的10%之下,美國將與企業共同打造科技重鎮提高研發規模,指出美國在當前不平衡的狀況下,已經引發許多問題,並呼籲企業與美國政府配合。

雷蒙多也指出,隨着美國商務部詢問半導體供應鏈問題的26道題目在11月8日截止,各大半導體業者都承諾會提交資料,相信包括晶圓代工廠等企業,都會在8日期限到期前繳交資料。

據《BusinessKorea》報導,截至11月7日,半導體業者和大學等20多個組織,已經上傳資料,包括臺積電、英特爾、美光、聯電、日月光,以及以色列晶圓代工廠Tower Semiconductor等。網站顯示,臺積電於11月5日以匿名方式,將資料填寫完成,交由美國商務部檢視。

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則是趕在期限前提交問卷,並與臺積電等企業相同方式,採用並未透具體客戶、銷售數據等機密資料,而是個別交出產品類別與供需狀況,並依照Tower Semiconductor公開資料來看,該公司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與客戶簽訂保密協議(NDA),因此無法透露剩餘庫存、產品屬性、銷售數據,以及包裝組裝的地點,基本上仍可有效保障客戶商業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