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大學「藺草文化體驗暨生態種植工作坊」善盡社會責任推動海線共好

靜宜大學「藺草文化體驗暨生態種植工作坊」,善盡社會責任,推動海線共好。(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臨近大肚溪及高美溼地等自然生態區,校方重視生態保育也長期深耕社區特色發展。(靜宜大學提供)

活動中參觀靜宜與苑裡鎮新復、福田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成立,將成爲國內重要藺草生態博物館的「藺草覆育基地」。(靜宜大學提供)

活動中參觀靜宜與苑裡鎮新復、福田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成立,將成爲國內重要藺草生態博物館的「藺草覆育基地」。(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與相關單位,以友善的農業計劃,逐步改良藺草基因過於純化的現象,讓藺草能適應不同棲地,對抗極端氣候變遷等困境。(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帶領與會者瞭解臺灣的四種藺草生態及文化;技藝老師也於現場教導藺草工藝品的編織技法,讓民衆創作出獨特的藺草帽等藝術品。(靜宜大學提供)

靜宜大學臨近大肚溪及高美溼地等自然生態區,校方重視生態保育也長期深耕社區特色發展,並透過「藺草文化體驗暨生態種植工作坊」,帶領民衆進入苑裡鎮新復及福田社區,深入瞭解藺草的生態保育及編織文化等,以傳承地方產業薪火。

靜宜大學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中分局及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合作,以友善的農業計劃,逐步改良藺草基因過於純化的現象,讓藺草能適應不同棲地,對抗極端氣候變遷等困境,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推動海線共好!

靜宜秘書長劉國有是苑裡在地人,他指出,能參與家鄉活動協助生態保育傳承特色文化,格外有意義!期望透過工作坊,吸引更多年輕世代加入行列,爲藺草產業盡一己之力。

靜宜通識中心主任吳仁彰說,苗栗苑裡的藺草工藝從清朝年間開始流傳,有近3百年曆史,蓬勃時期社區婦女幾乎都從事藺草編織。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藺草出現生長弱化跡象。

吳仁彰說,該校通識教育中心進行文獻考察與野外調查發現,近年隨着海岸及河道開發已難尋找到藺草原生種族羣。期望藉由產官學聯手合作,逐步改良藺草百年來基因過於純化的現象,並保留基因種源,讓藺草適應不同棲地能因應未來極端氣候變遷。

靜宜大學也透過專業課程帶領與會者瞭解臺灣的四種藺草生態及文化;爲延續保存傳統工藝,技藝老師也於現場教導藺草工藝品的編織技法,讓民衆創作出獨特的藺草帽等藝術品。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中參觀了靜宜與苑裡鎮新復、福田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成立,將成爲國內重要藺草生態博物館的「藺草覆育基地」,期望每位與會者成爲藺草生態及藺編技藝的種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