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等7校10團隊聯合成果發表 翻轉大學課程與教學

靜宜等7校10團隊聯合成果發表,翻轉大學課程教學!(陳世宗攝)

「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由暨南、靜宜、亞洲嶺東朝陽、雲科大、臺中教育大學等7所學校、10個計劃團隊組成,是跨域學習、未來思考、創新教學的重要平臺。(陳世宗攝)

教育部爲推動創新教學、培育未來人才,於靜宜大學設立「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劃─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陳世宗攝)

「未來DNA-跨域X創新X教學」聯合成果展,呈現7校10個計劃團隊的跨域合作場域實踐、議題導向、具利他精神的創新教學課程與成果。(陳世宗攝)

學生透過創新的教學與課程,提升跨域敘事力、探索公共議題及問題解決能力,具備未來社會所需專業前瞻視野!(陳世宗攝)

教育部爲推動創新教學、培育未來人才,於靜宜大學設立「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劃─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並透過「未來DNA-跨域X創新X教學」聯合成果展,呈現7校10個計劃團隊的跨域合作、場域實踐、議題導向、具利他精神的創新教學課程與成果。

「議題導向敘事力創新教學發展計劃」總計劃主持人、靜宜臺文系教授陳明柔表示,教育部爲迴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消除貧窮等17項核心指標,推動「議題導向跨領域敘事力培育計劃」,在全國設立4座基地、共42個團隊。

「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於2019年設立,今年由暨南、靜宜、亞洲、嶺東、朝陽、雲科大、臺中教育大學等7所學校、10個計劃團隊組成,是跨域學習、未來思考、創新教學的重要平臺。學生也能學習跨域敘事力、探索公共議題及問題解決能力,具備未來社會所需的專業與前瞻視野!

「中區社羣共創交流基地」執行長蔡佩均表示,今年成果展主題「未來DNA─跨域X創新X教學」,不僅傳遞永續發展、世代福祉環境正義,也象徵創新的挑戰、開放的態度,及教學現況問題的解決策略。希望透過跨域學習,開啓無限潛能、邁向多元、優質的教育藍圖

靜宜「海馬寶寶的未來」團隊,透過「海馬爸爸」帶着寶寶們歷險故事,將多元及豐富的繪本融入兒童英語課程與教材。期望協助英語授課教師及師培生,瞭解議題融入雙語教學方法,並提升孩童學習英語的興趣、成效,及生態保育和性別平權等相關知識。

大肚臺地爲場域的靜宜大學「PU+.WOW!」團隊,透過AR與圖像結合的互動遊戲公車沿線聲景地圖、「青銀共好、大肚能榮」食旅手冊等,迴應高齡社會發展趨勢,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亞洲大學「DNA─ATGC的農業生命起源」主題,以霧峰區爲實踐場域,展現數位智慧科技「創意力」,活化在地農業資源「創新力」及環境永續「創生力」;「國道6號的美麗與哀愁」,透過人文、自然、科技等面向,讓民衆思辨國道6號的人文自然科技議題。嶺東「Fun‧青年‧鬆齡」以「設計您」爲主軸,結合造型藝術、走秀演出、影像設計、故事行銷等,呈現跨域敘事學習整合成果。

朝陽科大以「戀戀阿罩霧」,反思場域故事的價值,展現霧峰人文生態的豐富與感動。雲科大「多元智慧網絡共創教學實踐」,整合校園實習、健全生活環境等議題,及物聯網科技的成果。臺中教育大學「城巿行旅」,以文字與影像記錄南屯老街的人文風華故事;暨南大學以「訴說,復原與再生」,梳理地方文史,挖掘在地記憶與經驗、從中探索觀光經濟、建立觀光品牌!暨南大學「橋1492」,以報導寫作、紀實攝影、實境遊戲等方式,傳遞與臺灣社會切身的相關議題。

靜宜師生以「公車沿線聲景地圖」呈現臺中獨特的樣貌社工系一年級宋成芸表示,透過課程,學習構思主題、採訪技巧、聲音採集及電腦繪圖。過程雖然辛苦,也遇到很多突發,但組員溝通合作、分工協調,讓民衆輕鬆掃描QR Code,就能認識臺中,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