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女兒從不婚到2個月閃婚...要她謹慎點,她卻怒回「結不結你都有意見」!

女兒原本一直堅持自己不會結婚,最近卻突然告知有對象了、要閃婚,我真的是昏倒!(圖爲示意圖,非當事人) 圖/freepik

「兒女結不結婚」常是父母最掛心的一塊,不論結婚、不婚、閃婚或是離婚,父母都擔心兒女沒有走在幸福的路上,父母希望孩子幸福的本質不會改變,但爲何總是反其道而行?父母該如何給予支持和建議,也成爲親子的溝通課題。

溝通前 媽媽先「聽懂自己的擔心」

諮商心理師許築媛表示,一段關係中的維護,雙方責任各佔50%。溝通前,要先了解自己真正想傳達的是甚麼,纔可能會有自己期待的溝通結果。

媽媽生氣、焦急的背後,通常隱藏對孩子「幸福與否」的擔憂,這份擔憂,纔是多數父母真正想傳達給孩子的。若父母被第一時間的情緒帶着跑,表現出指責,那孩子只會接收到指責,進而對指責做出反應,不歡而散可想而知。

若是「擔心」纔是父母真正想傳達的,那第一步,媽媽可以先嚐試多瞭解自己在擔憂甚麼?纔有機會對女兒做出最合適的表達。也許媽媽在擔心:

1.對女兒本身特質、情緒表達或壓力應對的擔心。是不是女兒過去的做事方法,讓自己擔心她不夠謹慎?

2.自己與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身爲母親。擔心周遭親友怎麼看我這個媽媽?或是有沒有符合自己在媽媽角色上的期待?

3.兩個世代對婚姻的價值觀正在衝突。這個社會中的婚姻該長成什麼樣子?兩個世代是否已經不同?

深思後,可能會發現,有些擔心是屬於對自己的,這部分,身爲長輩的父母需要自己處理;而對女兒的擔心,可能纔是媽媽想好好表達的。

盼女兒幸福 媽媽別陷在婚姻的框架

對於「期待女兒幸福」,心理師建議媽媽可以思考「婚姻=幸福?」。許築媛表示,養成心理幸福感的六大要素包含「自我接納、正向支持的關係、獨立自主、環境控制感、生活目標、個人成長」,媽媽可以從六向度中選擇自己能提供給女兒的,例如:「正向支持的關係」,只要是人都喜歡被理解和支持。

與其陷在女兒應不應該結婚的框架,也許可以走出來,花時間陪女兒思考「現階段做好結婚準備了嗎?需要的現實和心理準備有哪些?」、「和丈夫撐起一個家,兩個人會面臨什麼磨合?」、「當女兒和伴侶吵架,她需要父母什麼幫助?」。

許築媛說,多數長輩希望「當孩子在外面有挫折,回到家也有歸屬感和溫暖」,媽媽可以給予的支持很多,而這樣的支持就能帶來「幸福」。父母能給孩子的幸福,和孩子的伴侶不同。

別花時間「爭論」 花時間「理解」

許築媛也提醒「溝通的本質並非訴說,而是傾聽」,許多的擔心在說出口的瞬間都變成責難,過去的表達方法常陷入爭吵,就不要再重蹈覆轍。

她建議父母,別將寶貴的親子時光花在「爭論」,而是花時間「理解」,身爲父母可以思考「該怎麼讓自己跟孩子關係親近點,讓自己的話對孩子有影響力」。

讓親子關係 成爲兒女幸福的來源

最後,許築媛也表示,這則「橘煩惱」中的女兒已過而立之年,應該已有人生規劃,媽媽可以多瞭解女兒的規畫。雖然作爲父母,難免會對小孩的伴侶有看法,但最後做選擇的是女兒。32歲的她需要「選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承擔自己的選擇,以及未來想過的人生。

父母能給的幸福是「當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也有支持自己的家可以回」,父母無法控制女兒的伴侶能給多少幸福,但父母能讓親子關係,成爲女兒幸福的來源之一。

〈本文僅爲專家意見,非本平臺立場〉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