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跡32年 「吉祥鳥」朱䴉首次放飛秦嶺以北

本報訊

朱䴉大陸曾一度被認爲已滅絕。直到1981年,陝西洋縣重新發現了7只野生朱䴉,這是當時全球僅存的朱䴉野生種羣。32年後的今天,陝西將32只人工繁育的朱䴉在野外放生,它們能恢復候鳥遷徙習性,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更好地繁衍生存下去嗎?

7月3日上午,秦嶺以北朱䴉放飛儀式在陝西省銅川耀州區柳林林場舉行。繼陝西洋縣、寧陝縣等地野外放飛之後,來自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32只人工籠養朱䴉「翻越秦嶺」,首次在大陸北方展翅翱翔。

曾經絕跡,32年後重歸秦嶺以北

長喙、鳳冠赤頰,渾身白色羽毛,略沾粉紅色。7月3日上午10時,在工作人員的注視下,網籠內的32只稀世珍禽靜靜地等待着「離家遠行」,迴歸真正屬於它們的藍天。

作爲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朱䴉主要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丘陵地帶,習慣在高大樹木上棲息和築巢,在水田河流淺灘、沼澤等地覓食。

20世紀以前,朱䴉曾廣泛分佈於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和大陸大部分地區,自古被民間視作「吉祥之鳥」。然而,近100年來,朱䴉的生活卻並不「吉祥如意」。

據瞭解,由於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環境影響,水田森林減少、化肥農藥環境污染,使得朱䴉的數量急劇減少,在東亞地區各國先後絕跡。

大陸自1964年在甘肅捕獲一隻朱䴉後,一直沒有再發現朱䴉的蹤跡,朱䴉曾被認爲在大陸已滅絕。直至1981年,科考人員在陝西洋縣重新發現7只野生朱䴉,這也是當時全球僅存的一個朱䴉野生種羣。

32年後,帶着一份美好的寓意,32只「吉祥之鳥」的身影重現大陸北方。此次放飛的朱䴉中,成體14只、亞成體10只、幼鳥8只。

成體朱䴉由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根據洋縣籠養朱䴉的譜系資料進行選擇,系已經過2年以上野化訓練的人工飼養朱䴉,初步具備野外生存能力,並且非常健康。所有朱䴉間的親緣關係相對較遠。

爲何選擇在銅川放飛?

陝西省林業廳工作人員介紹,歷史記載大陸北部東部地區都曾有過朱䴉的分佈,此次釋放地銅川市北部山區的耀州區沮河流域,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區內多爲寬谷淺丘地貌,河流縱橫,形成窪地草甸等天然溼地,水生生物豐富,爲朱䴉夜宿和築巢提供了條件白鷺等朱䴉的伴生物種也常年在此棲息。

「經過專家反覆考察和研究可行性,最終確定銅川爲朱䴉在秦嶺以北實施再引入工程的第一個試驗區。這是探索研究朱䴉在秦嶺以北地區生存繁衍可行性的重要突破,對恢復朱䴉的歷史分佈區、進一步擴大其棲息地範圍具有重要意義。」該工作人員說。

放飛前進行適應訓練,未來兩年跟蹤監測

記者瞭解到,經過多年不懈保護與飼養繁殖,朱䴉種羣數量已由最初發現的7只發展到現在的1700餘隻。其棲息地的分佈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已從洋縣擴大到漢中、安康、寶雞等3市12個縣,人工飼養朱䴉也已分佈到北京、浙江、廣東等地。

然而,由於近年來氣候變暖、環境污染、溼地資源減少以及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朱䴉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脫離滅絕危險的物種。

「如何讓瀕危物種真正擺脫瀕危狀態,野放是一種重要探索。」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總工程師嚴旬表示,通過野化訓練,恢復野外種羣,讓瀕危物種迴歸大自然纔是理想選擇。

據工作人員介紹,6月23日,野放朱䴉已被送至耀州區柳林林場,安置在一個面積600平方米,垂直高度18米,配備了草坪、溼地、樹木的網籠中,通過先期適應訓練使朱䴉熟悉當地溫溼度等環境條件。

爲最大限度避免人爲干擾,本次放飛還採取了軟釋放的方法,即將網籠打開,讓朱䴉自由飛出籠舍到野外棲息,同時爲其中的6—10只朱䴉佩戴了無線電跟蹤儀,便於後期監測跟蹤。

從洋縣趕來的蘇紅新與另外兩名工作人員將在未來半年內負責偵測此次放飛的朱䴉。

「每個跟蹤儀重量在25到40克之間,電池有效期兩年,之後會自動脫落。」蘇紅新說,「根據朱䴉身上發射器的不同頻率,可以利用接收器在5公里的範圍內進行偵測,以便隨時觀察、記錄朱䴉的生存狀態。」

「能否順利過冬,是朱䴉野外生存的最大壓力。」嚴旬介紹,根據記載,朱䴉本屬於候鳥,隨着環境變化現在變爲了留鳥,「野外放歸是一種實驗,放飛能否成功,要看朱䴉是否會恢復野外遷徙的習性,能否建立野生種羣,能否繁衍後代,這也是瀕危物種生存必經的考驗,如果順利,未來可能在河南繼續進行野放。」生存威脅仍多,還需各方保護

近年來,大陸不斷探索瀕危物種的保護舉措,而野外馴養、放歸自然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仍面臨十分艱鉅的保護任務。

「首先,環境污染會對離開人工庇護所的野外種羣造成生存威脅。」嚴旬告訴記者,以朱䴉爲例,其進食的水田裡就不能灑農藥、施化肥,否則會對朱䴉的生理結構、生殖系統造成損害。

嚴旬說,這就存在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地方發展的矛盾,爲此中央地方都會給予一定補貼,「國家林業局僅在陝西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補貼,每年都有六七百萬元。」

同時,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城鎮化進程也在干擾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例如交通公路、鐵路對獸類的影響就比較大。

近年來愈發猖獗的偷獵活動,更是威脅着野生動物的生命。「對此我們特別加大宣傳力度,而羣衆的保護意識仍需提高。」嚴旬提及一個細節,此次放飛活動中,安裝設備的工人們就問:「你們從哪裡買的這種大鳥?」

此外,禽流感等疫情和因近親繁殖造成的遺傳疾病和種羣衰退現象,也需要保護人員時常防範。而隨着瀕危物種種羣的不斷擴大,相關部門的人手則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目前在陝西洋縣、寧陝、銅川、西安等地的朱䴉保護點,野外監測巡護人員有七八十人,而人工飼養的朱䴉數量爲700餘隻,科研和監測跟蹤人員的 數量明顯不夠。」嚴旬說,如何營造更爲良性的野生瀕危物種的棲息環境,進一步發展擴大其數量和分佈範圍,仍需各方繼續摸索。(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