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離岸風場藻貝類養殖技術 目標海洋碳匯與永續漁業

農委會水試所透過開發海藻附苗與育苗技術,藉由模擬離岸風場海域表層和底層環境,除了貢獻海洋碳匯,也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對漁業永續也有加值效果。(李柏澔攝)

爲因應氣候變遷與減碳,農委會統籌5部會7機關共同辦理「2022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農委會水試所透過開發海藻附苗與育苗技術,藉由模擬離岸風場海域表層和底層環境,除了貢獻海洋碳匯,也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對漁業永續也有加值效果。

「2022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在10月13日至15日於臺北世貿一館盛大展出,計發表107項因應氣候變遷自主研發的成熟技術。該館以「減碳增匯」、「綠能科技」、「循環再生」3大主題區呈現,其中「離岸風場藻貝類養殖之海洋碳匯應用」技術展現海洋碳匯與永續漁業的新模式。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水試所成功開發中國半葉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var. chinense)及粉葉馬尾藻(Sargassum glaucescen)2種藻苗繩與藻磚的附苗與育苗技術,透過模擬離岸風場海域表層和底層環境,有助於改善劣化的海洋生物棲地。同時藻體生長過程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未來可望貢獻在我國的海洋碳匯。

此外,人工藻場多層次的立體空間提供了大量餌料生物,例如橈腳類、扁跳蝦等的棲息環境,更成爲海洋生物重要的產卵場、輔育場及覓食場,能提高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對漁業也有增裕之效。

陳君如說,除了人工藻場外也可設置浮動養殖設施,也就是利用水面下的空間來養殖貝類等,目前該技術還在醞釀當中,坦白說現在漁民可能是反對的,還需要和漁民進一步溝通,讓他們知道最後會帶來正面的效益。

陳君如表示,該技術形成後希望會成爲永續發展指標(ESG),讓業者與漁民共同在永續上合作會是理想的目標,目前試驗場域在彰化外海測風塔,以及苗栗外海的海能離岸風場,目前已經測試了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