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有理說不清?原來是踩到了這個溝通地雷

當一個人試圖管控龐大的焦慮根源,將談話重點放在不足以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分歧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出現足以解決問題的方案爲止。(示意圖/shutterstock)

我的妻子凱莉安告訴我,兒子尼可的學校放假,而我們忘記把這件事情記在行事曆上,意味着尼可那天會待在家。我原本打算照常工作,但是凱莉安有一些事要辦,問我是否能在那天早上陪尼可,晚幾個小時去上班。我說(可能態度過於漫不經心),讓尼可一人待在家裡也沒關係,他是個相當可靠的孩子。讓八歲孩子單獨留在家是否合法?我和妻子產生一些爭執。

如果我持續觀察焦慮如何產生,我就會發現,對於當天不能去工作的可能性,產生了1 或2 級的焦慮。我的迴應否認了這種可能性,尋求最簡單的解決方案:讓兒子獨自待在家。對我來說,問題解決了。但對太太凱莉安來說,歧見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越演越烈。

凱莉安:我們不可以這麼做!那是違法的,我也不放心讓他單獨在家。如果發生什麼事呢?我們無法預測。

如果我持續觀察焦慮如何產生,就該注意到,我減少焦慮的策略不適用於凱莉安,這應該足以讓我意識到她需要另一個答案。我的焦慮根源是擔心自己無法上班,這不太可能是凱莉安焦慮的原因。本來我可以問她在擔心什麼,這樣可以更瞭解我們意見不合的真正根源。至少,我本來可以放棄僅適用於我的解決方案,繼續尋找對我們倆都有用的方法。結果,相反地,我選擇開始爭論我的解決方案在加州是否合法,我盲目以爲那就是她擔憂的原因。

我:我確定這樣不違法。

凱莉安:不,沒得商量!我覺得不安全。我實在不明白,爲什麼你不能在家多待一個小時。每次孩子生病,我都要負責照顧,而你從來不用。

我:我可以留在家裡,我只是覺得尼可單獨在家一、兩個小時也沒問題。他是個可靠的孩子。

因爲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焦慮根源,所以沒發現我與凱莉安的焦慮來源不同,也因此,我沒看出我的解決方案無法解決她的問題。最糟糕的是,我堅持和她爭執她壓根不在乎的議題,忽略了她實際上想討論的事。

如果我持續多加關注這一切,我可以很容易發現,對凱莉安而言,我們的爭執和加州法律,或甚至和尼可單獨在家的可能性完全無關。對她來說,我們的爭吵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判斷,判斷我是否願意投入這個家庭。等到我清楚瞭解問題的根源時(它花了比原本更長的時間),我留在家的提議已不足以挽救這場對話,因爲它已經轉變成更大的分歧,針對我平常的所作所爲,甚至我是否具備建設性溝通的能力。

當一個人試圖管控龐大的焦慮根源,將談話重點放在不足以解決問題的策略時,分歧就會不斷擴大,直到出現足以解決問題的方案爲止。回顧過去的歧見,與他人進行比較,以及運用不太健康的解決方法,例如大吼大叫、羞辱、怨恨和否定等,已成爲我們管理焦慮的必要手段。

我因爲執著於單純的、基於訊息的衝突,因而加劇了另外兩種衝突。我總是盡力將家庭擺在工作之前,也願意在凱莉安外出時待在家裡⋯⋯但是,我的行爲卻顯示並非如此。與其尋求容易卻被誤導的爭執,我該問自己:「我對家庭的貢獻可能不夠?」是的,絕對有可能。「兒子可能還沒準備好獨自在家?」當然也有可能。鑑於這些可能性,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執行的可能性有多高?這些問題是我在回顧衝突時所總結出來的重點,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我和凱莉安一起集思廣益。

在當下提出這些問題並非是我們的本能,這是我在許多對話中要繼續練習的技術。在生活中養成這些根深柢固的對話練習,關鍵就是去觀察爭執的觸發點。

(本文摘自《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簡介】

歧見就像雜草,從來不會完全消失,吵贏了也不會真正改變其他人的想法。

溝通不同意見,瞭解自己怕什麼,比事實數據更重要!

在高壓情境、敏感議題上,也能夠不暴走、不隱忍、不假裝,好好說。

爲什麼別人不願意改變想法?明明是我對?

當對方聲音變大、公開作對,如何化解焦慮緊張?

跟父母或朋友的關係緊張,乾脆不參加聚會,放棄溝通?

吵架是吵不贏的!偏見讓我們沮喪和激動。

改善5%的溝通習慣,就能讓生活品質提升50%,團隊更有效率!

當期望與現實不符,就會引起我們的焦慮,甚至暴走和爭執,其實這是自己心裡有隱而未見的因子,導致預設立場、對新訊息產生錯誤反應。例如聽到反對疫苗者的言論就產生焦慮感;或者人們因爲不同政治背景,就猜測他人的水準比自己差很多。

反對你的人,其實最清楚你的盲點,反而能激發更好的點子!

作者過去20年來曾在Amazon、Twitter 和 Slack 等科技公司的高績效團隊擔任主腦人物,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促成各部門和客戶達成有意義和具有建設性的合作。同時,作者一直在研究認知偏見、邏輯謬誤,以及系統性思考,並將其應用在工作和人際溝通上。他曾發表一篇綜合世界上 200 多種已知認知偏見的文章,有超過150萬人閱讀,包含心理學界、經濟學界、大衆讀者等,世界各地都有學者和研究人員引用此文,作爲重新建構認知偏見的方法。

8種對話練習,讓爭執轉化爲正向的健康關係

作者介紹8種溝通技術,包括觀察引發焦慮的原因、分辨自己的內在意見、善用認知偏見、只說己見且不推測他人想法、尋找交集、提出好問題、建立有安全感的分享空間、實際參與困難的議題等,並且透過練習,讓讀者達到:

減少生活中重複且令人沮喪的爭執。

與立場完全相左的人,達成共識,或找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法。

化解生活和工作上的緊張情況,對自己充滿自信。

不用大吼大叫,也不會心累泄氣。當你學會在各種關係中有效表達不同的意見,溝通效果倍增,同時還可以提升你所有其他的技能。

有不同意見也能好好說,是你能學習、運用的最強手段之一。

【作者簡介】巴斯特.班森(Buster Benson)

曾任Amazon、Twitter、團隊溝通平臺Slack的經理人和產品團隊負責人,擁有20年產品開發經驗,幫助小型企業構建分析和快速推廣工具。現爲750words.com的執行長和專欄作家。

作者需要和工程師、設計師、行銷人員、研究人員、數據分析師、客服人員,業務負責人,以及客戶一起工作,處理各部門的焦慮衝突,在有許多限制條件的環境中,協助促成富有意義和建設性的合作。同時,他一直在研究認知偏見、邏輯謬誤,以及系統性思考,並且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工作中。

他分析200多種已知的認知偏見,包括刻板印象、權威謬誤、從衆效應、安慰劑效應等,認爲我們不應該將偏見當成毛病,若能善加運用,能夠讓溝通更有成效。並且發表文章Cognitive bias cheat sheet,至今超過150萬人閱讀,讀者橫跨心理學、經濟學、學術界,以及對認知偏見感到好奇的讀者。世界各地都有學者和研究人員引用此文,成爲重新建構認知偏見的方法。

【譯者簡介】辛一立

國立東華大學外文系、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研究所畢業,譯有《老大的權威來自溝通的技巧》、《行銷創意玩家》、《小氣財神》等。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