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沒想到麻辣燙會以這種方式揚名海外(上)

荷蘭速滑名將Jutta Leerdam,在IG上分享了在北京冬奧村吃到的麻辣燙。(網路圖片)

昨天是羽生結弦,前天是谷愛凌,再往前是賣爆了的吉祥物冰墩墩……可能是剛過完年,碰上疫情期間大家都快閒出事了,最近幾天有關於冬奧會的新聞狠狠地刷了屏,讓我們有了共同話題。

當然,對於像我這種肥宅吃貨來說,除了看運動員矯健的身姿,還是看這些俊男靚女私底下的吃播更有意思,比如荷蘭速滑名將Jutta Leerdam,前兩天在自己的INS上分享了在冬奧村吃到的麻辣燙,引發了數十萬的點贊。

事實上,最近有關麻辣燙的節奏還真不少。第一個新聞是,大陸的楊國福麻辣燙衝擊IPO,準備在港股上市了。第二個新聞是,有韓國人在吵麻辣燙起源問題。

說是推特上有個三無帳號發了張圖,顯示韓文版的wiki把麻辣燙的原產地改成了韓國,引得不少國人在評論區和韓國人對罵(目前貼子找不到了,但wiki上確實有被修改的紀錄)。

從轉發情況來看,也有很多韓國人對「同胞」的行爲表示反對。事情背後顯然有樂子人在帶對立節奏,但是對於偷國的行徑,大家早就習以爲常,也沒起多大節奏。

第三個新聞是,日本媒體吐槽新冠疫情後,在日本政府的援助下,街頭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人開的中華料理店。配圖是一家開在池袋地鐵站北口的四川麻辣燙。

標題大概意思是:池袋站北口成了「新・中華街」中國人店員表示「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優厚援助」。(作者提供)

幾件不算大事的新聞,因爲「麻辣燙」貫穿在一起,恰好聯繫起中日韓。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麻辣燙早就成了周遭國家小有名氣的中國料理。

說起麻辣燙,你會想到什麼?

蒼蠅館子?街頭小吃?裝在塑料盆裡的外賣?又或是抖音快手B站上的各種吃播?印象裡麻辣燙一直是種接地氣的東西,甚至有些屌絲氣。

就像早些年互聯網風氣比較開放,李毅吧有過個梗叫「6塊錢麻辣燙」,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

說是網友碰頭,一個青島的妹子坐飛機去成都找漢子,對方請她吃了6塊錢的麻辣燙,搞來搞去的……

最初多玩論壇也出現過類似貼子,只不過沒帝吧版本這麼流行,也有人指出,這是某國產避孕套商家曾經爲了吸引眼球搞出來的網絡炒作。

實際上這種梗就跟「車頂放礦泉水」差不多,多少有些物化女性的意思,放到現在是要被人掛微博批鬥的。但秉承着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大家看着樂呵,所以並不妨礙故事版本的流傳。

以至於後來每每有什麼網戀奔現的都市傳說,都要用請客麻辣燙的橋段,來故意沾點屌絲氣息。前段時間,劍網三跟肖戰粉圈掐架,就有蝦爬子憑空污人清白,把這種陳年老梗按在中年頭禿的遊戲製作人身上,多少有點離譜了。

嗨啊,現在請妹子吃飯,再不濟也得一頓火鍋吧,哪裡還有人請吃麻辣燙的。

讓我們拋開離奇的故事成分不談,有段時間我是真的很好奇,成都能找到5塊錢、6塊錢的麻辣燙麼?十年前的物價也沒這麼便宜吧。

印象裡四川不能說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有不辣的,辣的特點是麻且辣——因爲會擱很多花椒。以前看書上說,有些四川小麪館的牆壁上會黑漆大書三個字:麻、辣、燙。按我想來便是麻辣燙起源川渝的旁證。

畢竟沒有比這3個字更能形容川菜裡辣菜的特色了。前年BB姬團建地點選擇了成都,可惜實地吃過了四川火鍋、串串香、樂山鉢鉢雞,也沒有發現類似的文書,更沒有找到正宗的麻辣燙。

或許是太過接近市中心,少了些市井氣,又或者麻辣燙真的不賺錢——畢竟冒菜和串串一個人可以吃幾十,麻辣燙隨便弄個寬粉加土豆金針菇就頂飽,貴點也就二十多——所以街頭巷尾幾乎見不到麻辣燙攤子,就樂山有見,一直讓我引以爲憾。

遺憾也是因爲記憶裡從小吃的麻辣燙,既不麻,也不辣,也就跟燙字沾點邊,都是根據當地人口味改良後的版本——我後來才知道,店舖開遍全國的楊國福和張亮都是黑龍江人出身,妥妥的東北貨。以至於近些年麻辣燙漂洋過海,在日韓年輕人間成爲爆款,我也不怎麼稀奇。(mumu)

(本文來源:「BB姬」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