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科技如何賦能舞臺藝術

2021年春晚的創意表演節目《牛起來》亮相,身在香港的劉德華空降現場,與關曉彤、王一博同臺表演,高科技躍然舞臺,引發熱議和關注。據悉,此番表演是通過XR擴展現實技術實現的,其中包含了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和MR混合現實等多種形式,呈現了一個真實與虛擬交織的逼真畫面。近些年像這樣科技爲舞臺賦能的例子比比皆是,科技手段舞臺藝術中的廣泛應用,使創作突破傳統創作的藩籬,給觀衆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別樣的觀賞體驗,爲舞臺藝術注入創新的動能和再生的活力。同樣,科技賦能舞臺的問題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討論。

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的開篇尚書》 資料圖片

科技創新助力藝術創作

早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導演皮斯卡託和戲劇家布萊希特就在演出中大量使用投影景,即用燈光、幻燈、電影放映機投影儀、數字投影燈等設備將形象投射在屏幕或其他載體上的一種佈景形式。至20世紀後半葉,各種新媒體技術及各種新型成像設備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戲劇及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的舞臺表演中,豐富了舞臺表現力,在營造場面、渲染氣氛、提振情感等方面力求突破和創新,滿足不同觀衆的審美要求。同時,也參與組織舞臺動作空間、體現動作環境、表現氣氛等。

近年來,科技逐漸成爲舞臺藝術創作的主力軍,由表及裡地爲舞臺藝術賦能。未來,當5G技術讓萬物互聯成爲現實,多樣精彩的科學技術必然會促使舞臺因工具、手段的豐富而發生實質性的變遷。

時代發展,觀衆審美需求在日益增長,傳統繪景舞臺、簡單置景舞臺或許都不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藝術表達的需求,這必然要求舞臺設計更多地關注新技術、新手段,讓科技手段參與到整個設計工作及其設計理念的表達之中;要求舞臺藝術的創作思路更加開闊、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創作風格更加突出。正如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所言:“數字化時代已經波瀾洶涌地撞擊到我們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我們將在2035年實現文化強國,那必然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時代,無論我們是能趕上還是趕不上,都坐享其成地必須上。”不得不承認,用高科技賦能舞臺新藝術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們處理藝術與科技之間關係的必要前提。

高清影像話劇《英雄時代》 圖片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提供

場景營造提供更多選擇

後疫情時代,線下演出、線上演播的“雙演模式”將成爲一種新常態。而科技賦能舞臺,一方面可以改變舞臺面貌;另一方面還將廣泛應用於創作、演出、演播的全過程。

機械轉檯、投影設備多媒體屏等舞臺裝置爲藝術場景的營造提供了多種選擇,在傳統舞臺美術設計強調實用性的基礎上,突出表現性:有利於渲染演出主題,完成寫實與寫意的交融;有利於與表演互動,襯托故事講述和情感表達;有利於整合舞臺實現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裸眼3D、全息影像、AR技術、VR技術、透視屏幕等科技手段爲線上演出提供了更多可能;5G+4K/8K超高清傳輸爲線上演播創造了更大空間。演出、演播手段的更新迭代爲舞臺呈現向“雲上”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前不久,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製作的國內首部高清影像話劇《英雄時代》完成了前期拍攝工作,這是一部反映新時代公安幹警題材、歌頌“人民警察”的主旋律作品,大膽創新採用了“影視+戲劇”的創作手法。除去劇場加裝了無數攝像頭,用實時投屏的方式與觀衆互動外,舞臺置景使用了多媒體影像、冰屏等較爲先進的科技手段,拍攝時更是將機位設置在了戲劇舞臺中,通過搖臂拍攝等方法完成了戲劇舞臺與鏡頭語言的有機整合。我們可以肯定這部作品以戲劇爲起點,在舞臺藝術演出演播的探索中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隨着此類實踐的不斷深入,高科技將影響到越來越多的傳統舞美設計和演出演播所不及之處。其種類之豐富、功能之強大、影響之廣泛不容小覷,提示舞臺藝術工作者要審慎、客觀對待。

藝術與科技期待高質量融合

我們都注意到,科技賦能的同時,舞臺藝術過於仰仗科技的案例也時時存在。美輪美奐的舞臺、富麗堂皇的設計、過分追求特效的炫技也曾一度將依託於本體規律的舞臺藝術帶向了反面,人力、物力、成本的疊加不但將創作生產單位拖入深淵,最終創造出華而不實的作品也是南轅北轍。因此,高科技賦能舞臺新藝術,更要追求二者的高質量結合。

文學藝術創作必然要吸收最先進的表達方式,但是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講好中國故事,最重要的是依靠藝術家深入挖掘文本、建立情感鉤連、洞悉精神內涵,從而實現藝術作品表現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在此過程中,藝術是根本、是內容,科技是外延、是形式。二者結合好,賦能纔有意義。

《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的《天眼之父·南仁東》在戲劇部分使用了透視、投影、大屏的多媒體手段,遠景打造了星空宇宙的夢幻場景,點綴了主人公南仁東自幼的星辰夢想近景以天文學方程式進行投影,關聯求學、鑽研、逐夢的現實,通過少年南仁東與成年南仁東的對話,完成了由信念、夢想到精神、現實的穿越和接力。這裡科技手段的運用成就了導演構思、演員表演,幫助了演員性格的塑造,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再現了南仁東攻堅克難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開篇選擇《尚書》,以“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形式爲觀衆打開了一條“時空隧道”,聲光電的宏大場面與細膩的情境表現水乳交融,使節目達到了最初追求的“既要用最現代的創作方式豐富視聽語言,又要從更深遠的人類思想中挖掘財富”的雙重目的。以上都是科技與舞臺藝術結合較爲成功的案例,高科技賦能舞臺新表達時,既不脫離、亦不僭越。

如果說,科技與舞臺藝術的互動不斷地打破舊有的創作範式,使藝術創作呈現出新氣象新面貌、新格局,那麼在這場由前沿科學技術編織而成的科技革命中,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絕不是簡單相加、排列和組合。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醒,重視科技的發展應用、尊重藝術創作的本體規律、追求深刻的精神表達,將高科技賦能舞臺新藝術切實發展爲內容與形式的高質量結合,最終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作品。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0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