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那麼多兵馬俑,你知道里面還有個綠臉的嗎

本報記者 付麗麗

故宮、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這是無數中外遊客旅遊必去的打卡勝地。如果去不了,能在網上買件東西收藏也是極好的。近日,有媒體報道,秦始皇陵博物院官方授權版兵馬俑手辦(人物模型)在淘寶網上架,引發網友搶購。

不得不感慨,兵馬俑真的是自帶流量,每有風吹草動,就會引來無數圍觀。自1974年3月始,秦始皇兵馬俑已經發現45年,儘管無數考古學家對其苦苦探究,但至今仍有很多待解之謎。

謎之一

兵馬俑中的綠臉俑是幹嘛的?

1999年,在秦俑二號坑,考古人員發現了這樣一座兵馬俑,其位置和工藝並無特別之處,但清理完周圍的泥土之後,和人們熟悉的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這座兵馬俑的臉全部都是綠色的。這也是秦兵馬俑挖掘出土的唯一一個綠臉俑。原因何在?

專家表示,戲劇舞臺上的臉譜中紅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詐,黑色代表耿直,而綠色和藍色代表的是外藩,是少數民族的象徵。由此推測綠臉俑是融入了某些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陶俑。從地理位置看,秦人在立國初期地處隴東地區,就是今天甘肅東部天水一帶。這裡是一個多民族交融的地區,秦人與少數民族有着密切的關係。從戰場實際看,秦軍廣泛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各種戰法,虛心向不同民族,包括強敵匈奴學習軍事技術。由此可見,地下秦俑軍陣中的綠臉俑很可能是少數民族的象徵。

還有專家推測,戰國時期,出兵打仗,有些國家往往在牛的角上綁刀,士兵的臉上塗抹各種各樣的顏色,裝神弄鬼,藉以嚇倒敵方。秦俑臉部塗成綠色也不是不可能。

對此,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張衛星認爲,整個始皇陵的遺蹟、遺物都是在爲始皇帝構建一個死後世界的指導思想下精心規劃、設計的結果,兵馬俑坑也不例外。“但是具體到實施,每一個陶俑、每一件兵器,並不是絕對和完全的整齊劃一。包括綠臉俑在內,兵馬俑坑有數量衆多的特例,比如有鎧甲做錯的、髮髻做偏的等等。除此之外,或許這個綠臉兵馬俑的形象與真實模特有關——軍隊中出於某種需要存在着異於常人膚色的特殊人物;又或許與兵馬俑的明器性質有關,可能當時人們認爲,在現實世界中不合常理的事物,在死後世界更能發揮其功能。”張衛星說。

謎之二

是秦始皇的陪葬還是秦宣太后的?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深信不疑,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爲兵馬俑的主人並非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秦宣太后,姓羋(mǐ),楚國王族,後嫁於秦惠文王,她在秦國統治了41年之久。

我國建築學家陳景元曾參與秦始皇陵的保護規劃。他認爲歷史上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但秦時的“三百丈”只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二公里的兵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這個“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爲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在兵馬俑身上,人們還發現了一些奇怪之處:一些兵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所着衣服,非常鮮豔,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顯著差別;在一些陶俑身上還發現了“羋”字,疑爲秦宣太后的姓。

“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陵陵墓遺存的組成內容之一。宣太后墓葬具體所指尚不明確,兵馬俑無法同其聯繫。”張衛星開門見山地說。

他指出,兵馬俑坑及秦始皇陵的主要遺蹟建造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到二世時期,從時間上確定了兵馬俑的時代。秦始皇陵遺存分佈於驪山北麓渭河南岸,以封土爲核心、以牆垣所圍合的區域爲塋域、以驪山所控制的山前區域爲最大範圍。從兵馬俑坑的位置、形制、建築結構以及陪葬內容分析,它是秦始皇陵陪葬系統的一部分,與此類似的陪葬內容在秦始皇陵範圍內相同的區域還有大量的分佈,如青銅水禽坑、動物坑、上焦村馬廄坑以及其他陪葬坑,更不用說兩重牆垣所界定的中心區域——塋域內了。這些陪葬坑所形成的陪葬系統與墓上建築、墓室墓道正藏、祔葬墓、祭祀建築以及牆垣、門觀、道路、陵邑等共同構成了整體上的秦始皇陵墓。

“宣太后生活於戰國晚期稍早的時候,應該葬於秦的芷陵,該地處於驪山的西麓,遠離現在的兵馬俑坑。目前在該地區發現了一些大型陵墓,其時代爲戰國晚期。這些墓葬的主人與宣太后生活的時代相近。另外,由於目前沒有經過發掘,尚不能明確判斷出這些墓葬的主人。這些墓葬的形制及其陪葬內容,也不清楚。因此,兵馬俑無法同其聯繫。”張衛星強調。

謎之三

兵馬俑曾被何人焚燒?

在發掘兵馬俑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二號俑坑的木結構幾乎全部被燒成炭跡灰燼,兵馬俑爲何被焚燒,又是被何人焚燬的呢?

有人猜測,俑坑裡有木頭等有機物,時間一長產生沼氣,導致自燃。但是考古人員在發掘中發現,燒燬的陶俑主要分佈在甬道等通風處,此地段的俑損毀比別的地方嚴重,可見不是自燃的。

另外一些人則認爲,俑坑焚燬的真正原因是秦人的一種自焚儀式。在對秦陵園西側的內外城垣間發現的一座曲尺形馬廄坑進行局部清理時,發現坑的門道端底層有用細繩磚坯砌成的引火底爐。但是張衛星表示,兵馬俑一、二號坑木結構確實經過嚴重的焚燒,有些部分已被燒成炭跡或灰燼。但並不是三個坑所有部位都被燒過。相對來說,一號坑局部、二號坑的東北部和西南部等處焚燒較爲嚴重,不僅木結構被焚燒成炭跡、灰燼,而且一些陶俑也被焚燒變形。從這些跡象上判斷,兵馬俑坑是被人爲焚燒的,並且是破壞行爲的結果。從已發現的秦始皇陵陪葬坑看,大部分經過焚燒,但也有沒有過火的情況,說明這些焚燒是有意地破壞,但是又不是系統性的,並不是每一個坑、每一個位置都燒。

“因此,我推測包括秦始皇陵其他遺蹟的被焚燒和特定目的性有關,一方面可能有仇恨的暴力報復,另一方面也與搜尋貴重物品後的破壞行爲有關。”張衛星說,歷史上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始皇陵破壞行爲與項羽統率的起義軍有關。他們有一段時間駐紮在新豐鴻門,這個地方距兵馬俑坑不足5公里,而且當年修築始皇陵的民工也有一部分加入到這支軍隊中。《史記·高祖本紀》中說:“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水經注》則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見窮。”這些後來的文獻記載說明了項羽軍隊破壞過秦始皇陵,所以可能焚燒了兵馬俑。

謎之四

出土的青銅劍因何光亮如新?

從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歷經2000年都無蝕無鏽,光亮如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此前有研究認爲,這些兵器之所以保護較好,是因爲秦代工匠在防鏽處理中使用了鉻,讓兵器入土後能免於腐蝕。但一箇中英國際研究小組的研究表明,兵馬俑青銅武器上曾被認爲是最早防鏽技術的鍍鉻工藝,實際上來自一種裝飾漆,並不是保存技術。在青銅表面發現的鉻只是來自相鄰物體的漆污染,而不是古代技術的成果。通過分析數百件文物,研究者發現很多保存最完好的青銅武器表面上並不含鉻。此外,他們還認爲,青銅武器的良好保存可能得益於周圍土壤的中鹼性、小粒徑和低有機含量的特質。研究者在環境模擬室內模擬了青銅器複製品的風化過程。4個月後,在極端的室溫和溼度下,埋在西安土壤裡的青銅器幾乎保持着原有的光澤;相對的,埋在英國土壤中的則嚴重鏽蝕。

張衛星表示,此前,經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地質科學院利用電子探針分析及激光分析,發現秦俑坑出土的青銅劍表面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厚10—15微米,含鉻量一次檢爲1.2%,二次檢爲0.6%—2%;而在此保護層內部的青銅劍體中則不含鉻。另外,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編寫組對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鏃,經過電子探針分析和X光熒光分析,發現鏃的表面亦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其厚度約爲10微米,含鉻量約2%,而鏃的內部則不含鉻。早期也同時對出土劍、鏃的俑坑土壤取樣分析,土壤中並不含鉻。這就排除了秦俑青銅劍和鏃表面的鉻鹽氧化層是由土壤中的鉻分子滲透形成的可能,證明是經人工在劍和鏃的表面進行了鉻鹽氧化處理。

同時,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編寫組,還對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不鏽青銅鏃進行了檢驗,在鏃的表面也發現和秦俑坑青銅鏃表面相同的處理情況。說明這個技術在我國秦漢時期已經廣泛運用。漢代以後此技藝似已失傳。

“我也注意到目前有國外專家認爲秦始皇兵馬俑中青銅武器保存能力,可能歸功於周圍土壤的化學成分和特徵,而不是鉻。但這種說法並不代表博物館的立場。”張衛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