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從辦好每一所學校開始

8月18日,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攜手民盟中央社會服務部、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麥田守望者:鄉村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著名學者、教育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從各自的經驗視角出發,就鄉村教師發展、鄉村學校變革與展望、科技如何促進鄉村教育發展等熱點議題展開多維度的分享與討論,沉澱指導實踐的解決方案,共同賦能鄉村教師,推動鄉村教育更好地發展。

在“鄉村學校變革的路徑與未來鄉村教育展望”主題發言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校長雲南興隆美麗小學首任校長康健從鄉村教育的現狀、變革路徑及未來展望等方面,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鄉村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長、雲南興隆美麗小學首任校長康健)

康健介紹,過去十年裡,國家自上而下的政策給鄉村教育帶來很大改變:第一,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第二,“撤點並校”後,中心校集中了優質資源,以規模實現了教育公平;第三,教師的工資生活待遇有了很大的改變。總之,“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但教師觀念師生關係方面,普遍存在嚴重的問題。

那如何改變鄉村師資隊伍的現狀呢?

康健提出了幾個對策: 第一,國家視角:依法執教、國家主導、提升品質、專業引領。必須建立以政府爲主導的,和義務教育體制相配套師範教育。第二,基於民間視角,創新定位、轉型升級公益志願型向專業化的社會組織轉化、升級。不能站在一般的慈善或者志願的立場上看待鄉村教育,因爲鄉村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情感問題都是非常專業、複雜的教育問題。

此外,康健以雲南興隆美麗小學的辦學經驗爲例,介紹了鄉村學校變革的路徑和經驗。首先,政府牽頭、社會資源、專業組織三方合作,辦好每一所鄉村學校。借鑑美國“可汗學院”的“前院後校”的方法,學校要建立自我發展的體系,自己選擇教師、招募教師、培訓教師。第二,三自一包。要給學校自主權,要有經費的自主權,要有用人的自主權,要實行合同承包制

以下爲經整理後的發言實錄:

我今天是以一個農村的校長身份來談——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東瓜鎮分衆美麗小學。爲什麼叫美麗小學呢?原來我在“美麗中國”做志願者的時候,我是美麗中國的首席教育官,我分管兩項工作,一是支教老師的培訓,我們有一個專門的暑期學院,其實是一個常設的教師培訓學院;我們有非常系統的課程,有非常專門的教師隊伍,當時我們有可能在楚雄建立一個專門的鄉村教師學院,當然這個任務還在發展過程之中。

我退休時,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工作20年,北京大學工作20年,但是我在北大退休送走了最後一個博士的時候,系主任問我,你退休以後幹什麼?我當時脫口而出回答,我想到一個農村的學校,特別邊遠地區的鄉村學校做教育。沒想到,在幾年之後這個夢想真的實現了。

我當時在做的時候,我一直在討論社會組織和公益機構專業化的問題。要做專業化的教育,不能只靠情懷,也不能只靠慈善的精神。當時,我和“美麗中國”的很多支教年輕老師討論,很多人在支教滿兩年後,覺得意猶未盡。支教期滿了,但是又想留下,可是,留下來做什麼呢?

這些支教老師他們有相當重要而且非常值得尊重的一個願望,“支教的兩年,我們對鄉村有了很多的瞭解,但是我們沒有改變鄉村的教育,我們只是教了一門課,而且到了很邊遠的地方,天高皇帝遠,誰都不知道。我們特別希望儘快改變鄉村的教育,是否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這句話也啓發了我。我們在有大量有支教背景的年輕人基礎上,我們在楚雄東瓜鎮興隆村建立了第一所美麗學校,我是創校校長,當時招募了14個,以“美麗中國”爲主經過支教的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這是一個非常精幹的隊伍,有南大的,有斯坦福大學的,有哥倫比亞大學的,有港大的。說這個的意思是,其實社會上有一大批年輕人對於農村教育有情懷、有理想,但是力量沒有聚集起來,而且比起當年的上山下鄉,比起當年的鄉村教師,他們沒有更高的臺階。所以,我們抱着這樣的願望辦了這樣一所學校。我們這所學校當時有182個孩子,一半男生,一半女生,有100個孩子寄宿,差不多有1/3的孩子是留守兒童,當時孩子們的健康狀況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在我看來,第一位的是健康,如何過一種文明、健康、有尊嚴的生活,是這些孩子的第一需要。第二,他們大多數是在殘破不堪的家庭裡生活,他們的情感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教好一門課,或者改變他們的知識,不是最重要的。

後來我們又在大理巍山縣山辦了一所美麗小學,嗶哩嗶哩美麗小學。這個學校位於彝族的一個小村落。當時我去家訪的時候,就想看看孩子的健康狀況是什麼樣的?很多孩子都有頭蝨,身上有蝨子,當時的水庫還有血吸蟲,三個“小蟲”困擾着孩子的健康。當時在確定辦學方針的時候,我們就把改善環境、提高健康水平、讓孩子過有尊嚴的生活成爲我們辦學的第一要務。後來又進一步提出,要讓孩子在家裡有一張課桌、有一套獨立的牀鋪、有一套獨立的餐具。因爲家裡的生活條件確實非常簡陋,怎麼從生活上改變他們,這個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所以我們是從宿舍、食堂、飲水開始做起。當時我花了30萬建了一個浴室,這個標準我一說大家就明白了,有熱風、有熱水、有單間。很多人說就是一個農村的學校,怎麼能建這個標準?我說,我們的孩子們應該同樣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他們應該有權利享受文明的生活。後來建了以後,孩子們剛開始幾乎一年到頭不洗臉、不洗澡。現在一到陰天就着急了,“老師,老師,今天太陽能是不是不起作用了,我們洗不了澡?”孩子們的臉上有了光澤,健康有了明顯的提高。

以上是我先說的一個背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農村、什麼樣的農村教育和農村的孩子?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們國家“自上而下”的三個政策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一,改善辦學條件,學校的硬件、設備有了明顯的改善。很多村小、中心校都不比城市差,包括網絡,非常好。

第二,“撤點並校”以後,中心校規模很大,集中了優質資源,包括師資、包括物資保障,以規模實現教育的公平。

第三,師資補充。今天鄭新蓉老師剛講到了鄉村的教師問題,現在鄉村教師的實際情況是什麼樣的?現在是一個“倒三角”,年齡結構非常不合理,45-50歲的農村教師羣體,年齡偏大、學科結構不合理、教育觀念落後,代課教師、鄉村教師年齡偏大,學科結構不合理,教育觀念落後,比如有些綜合實踐課程,他們從來沒聽說過這些名字。另外,他們在師生關係、教育觀念上也表現出比較偏於保守。我們現在覺得鄉村是缺教師的,但實際上現在鄉村教師編制是相當滿的,編制現成爲了師資管理的一個手段特崗教師爲什麼要下去待兩年呢?因爲待兩年才能進入正式編制,纔有可能離開鄉村到鄉鎮學校。

這些變化首先肯定,它帶來一個非常好的變化,包括教師的工資、生活待遇都有很大的改變。但是,教師的激情、教師專業的進取心並沒有很大的改變。在座的很多都是鄉村教育的專家,不知道認不認同我的觀點。這些能用錢解決、能用勞動、物質手段解決的,基本解決了,但是,內涵的問題、教師的問題、觀念的問題、包括師生關係的問題,普遍存在着相當嚴重的問題。

這些問題,我們如何來改變現在鄉村教育師資隊伍的現狀呢?我覺得,回答這個挑戰,有三個對策。

第一,國家視角:依法治教、國家主導、提升品質、專業引領。

必須建立以政府爲主導的義務教育的教師或者師範體制,就是和義務教育體制相配套的師範教育。因爲九年義務教育的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強、規模大、持久的剛性需求。其實民間組織,再大的公益機構都沒有辦法替代政府完成這個任務。我們的義務教育配套最重要的一個方向是配套教師,但我們現在的師範教育沒有這麼一個剛性的要求。

當然,前提是確保鄉村義務教育法的落實,保護最弱勢羣體教育權利。在政府主導之下,動員專業力量,建立與義務教育體系同步發展的、和義務教育配套的師範教育體制是當務之急。我覺得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套國家的、與義務教育相配套的師範教育體制,我們還不得不靠,比如說“特崗教師”這樣一些特殊的手段來彌補不足。按理講,補充教師的責任是政府,由政府主導,它和義務教育法的定位是相一致的。

另外,義務教育當中,現在的鄉村學校,其實五年時間差不多是夠用的,用不了六年,因學制長造成輟學的有很多。另外,孩子到了五年級就已經接近青春期了,現在農村的薄弱環節就是初中,因爲高中有高考壓力,高中的動力還是比較足的,但是,初中又是義務教育階段,又是孩子們成長最關鍵的階段,所以,很多孩子是初中輟學走向社會,而現在農村社會又不是一個那麼令人放心的環境。另外,政府要讓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享受公務員待遇,工資略高於公務員。其他階段的教師和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還是有所不同的。

第二,基於民間視角,創新定位、轉型升級,公益志願型向專業化的社會組織轉化、升級。今天在座很多人都是社會組織、公益機構的人,我們做自己應該做和能夠做的事情。教師的數量是靠政府來補充的,但,民間組織怎麼樣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質量呢?

在我看來,現在農村教師的穩定性是相當差的。由於生活的不安定,比如很多年輕教師到了婚戀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特別是牽掛自己孩子的受教育問題。現在鄉村教師的激情不夠,動力不足,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

說到社會組織,我有一個觀點,社會組織和公益機構的專業化問題。我們不能站在一般的慈善或者是志願的立場上,因爲鄉村孩子們的心理、情感等問題都是非常專業、複雜的教育問題。

第三,鄉村學校變革的路徑和經驗,我把興隆美麗小學的主要經驗做以下概括:

1.三方合作:政府牽頭+社會資源+專業組織

我們不僅要輸送更多更好的老師,我們還力圖改變鄉村的每一所學校。固然,一個好的鄉村教師是辦好學校、幫助學生成長的關鍵。但是,最終決定教育方向、全面落實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乃至影響社會進步的則是每一所學校。改變學校,就能改變教育系統。歷史上一切重大的變革和社會進步都離不開學校的變革。我們要辦好每一所學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學校是一個更加專業、更加複雜,學校不論地位和規模大小,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怎麼樣把鄉村學校辦好,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興隆美麗小學在開建的時候,第一,我們是在政府的主導之下,楚雄州政府和楚雄州教育局爲這所學校搭建了一個平臺。說得更明白一點,他們接受了承辦制的方案。第二,“美麗中國”和分衆傳媒的支持,這是當時這所農村學校能夠有信心籤一個六年合同的基礎,否則沒有經濟來源。我們並不是拿着錢去拆房子、買設備,其實農村最大的一筆錢是花在教師頭上的,而且這筆錢還得會花。在我看來,現在很多社會組織、公益機構的錢是亂花,你看學校倉庫裡,越差的學校都是書包成堆、服裝成堆、圖書成堆,無用、無效的支持。

怎麼把有效的資源用在學校發展上?最有效的就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這是我一開始說的一個觀點,特別期待現在建立專門爲鄉村教師服務的義務教育教師學院,專門的、專職的、專業化的、高水平的,而且具有引領性的。恕我直言,現在很多教育觀念還是滯後的。比如,很多新的學科、很多教育理念並沒有在大學裡進入實踐環節,所以,在培訓教師的時候,並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第三,要有專業支撐。現在我們的學校,正在建立一個新的體系,叫“前校後院”。前面是一個美麗小學,後面是一個教育研究院在支持學校的發展,這個經驗是我們到美國考察“可汗學院”和“High Tec High”,他們正在用“前校後院”的方法建立自組織系統。學校的發展現在已經不能靠計劃經濟來標配了,而是要建立自我發展的體系。比如說,自己選擇教師、招募教師、培訓教師,我們現在得到了一筆支持,要建立一個“後院”,希望在今年能夠落地。

2.三自一包。要給學校自主權,要有經費的自主權,要有用人的自主權,要實行合同承包制。當時,和楚雄州政府簽了六年協議,我們爲了保證這個學校有穩定的發展。因爲現在一些公益組織、社會組織辦的學校穩定性差,沒有錢就關門了,或者出了問題就關門了,而我們則有這樣一個責任,我們承諾在國家義務教育法、在國家的教育方針指引之下來做教育實驗

我們學校第一次創校,我特別希望學校走內涵發展的路,第一批招募了14個以“美麗中國”教師爲主的教師團隊,當時的教師月薪定的標準是1萬/月(5年前)。這個標準高不高?當時是高的,因爲想要最優秀的人才到最重要的、前沿的地方。鄉村教師在村小寫的“論文”並不亞於在大學裡寫的碩、博士論文,只不過別人是寫在紙上,而你是“寫”在校園裡的,所以,應該拿這個錢,而且,做的這個實驗應該享受國家的科研項目,所以,我給美麗小學提了一個要求,辦一所學校要寫一本書,要走出一條路。

一開始這些學校壓力都特別大,在座的肯定都知道,學生學科成績上不去,期末考試成績上不去、升學率上不去,學校在當地馬上就沒有地位了。所以第一年特別緊張,我趴在窗戶看着孩子們升級考試,看着孩子都不下筆,我說這下我們要掃地出門了。但是,第一年最明顯的進步就是英語學科,當地孩子的英語基礎太差了。我們老師的英語專業水平是沒有問題的,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所以很快就得到東瓜鎮的認可,所以就很快對外推廣英語經驗。後來,其他學科成績都提高以後,三年以後我們站穩了鄉村教育的腳跟。我們的體育總分在全鄉鎮僅比中心校差10分,孩子整體的健康、運動的水平在整個片區遙遙領先。我之所以特別在意健康,其實是表明了我的一個觀點,特別是在疫情之下,我們國家的健康問題是相當嚴重的。而且我是把它放在第一位的,包括精神健康。當然,我也不得不嚴肅地說,包括我們教師的身心健康都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如果不能把健康、生命放在第一位,當然這次疫情讓我們重新確立了這個目標,不僅僅是教育而且是建國的核心理念。我當時跟孩子們開玩笑,我教你們一句話,你們要背下來,我說“我愛健康”,孩子們就說“我愛健康”。念三遍以後,我說倒着念。“康健愛我”。我一直給他們一個強烈的印象,健康真的比什麼都重要,特別包括身心的健康。

3.三個階段:

1.0階段,剛開始我們注重輸送老師,而且做的非常專業,也有條件在楚雄州建立一所鄉村教師學院。輸送老師、培訓老師是很重要的,新東方在這方面很多年的經驗,已經證明了我們可以培養非常好的老師。

2.0階段,改變辦校模式,我們先後在楚雄、大理巍山縣又建了兩所學校,證明了學校推廣的可能。

3.0階段,重建鄉鎮學區教育系統。鄉村中心校把資源都集中了,村小沒有法人資格,沒有獨立裁決,辦學都是聽命。怎麼喚醒每一所村小,要重新建立一個學區的教育系統,從輸送教師到改變辦校是我們的一個路徑。

三項改革:創新示範-推廣新校-學校連片發展(重建鄉鎮辦學體制),這是我們今年準備啓動的一個方向。

說來說去,前些年很多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但我們現在應該認真審視,要想改變教育,必須走向邊緣、沉到早跟。從辦好每一所學校做起。

當然,可能有人會有疑問

第一,鄉村學校是否可以走創新發展之路?

因爲鄉村學校本來就弱小,本來就捉襟見肘,現在有沒有可能走創新發展?我們用了雲南的一個詞叫“直過”,這是雲南少數民族的一個特有的名稱,他們從奴隸制社會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把這些民族稱爲直過民族。我們這個學校是在中國教育體制上很落後的村小。如果我們跟着走,人家縣中、中心校做應試,我們也跟着做,我們永遠在後面。現在我們有沒有可能走創新之路?我們的四五年經驗證明了我們必須要敢於走創新之路,而不能亦步亦趨地跟着鄉鎮校走。

第二,創新學校的經驗是否可以擴展推廣?

重要的是,我們也不想包打天下。公益組織、社會機構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因爲義務教育的責任還是在政府、在公辦學校。重要的是,我們要建立一些可示範的創新學校。我們要探索道路,用一些優質的資源來探索道路,而不是做一箇舊體制下的學校。

第三,是否可以帶動鄉鎮辦學體制的改革?

社會組織、公益機構要走專業化的路。教育專業化的路,就要做系統,要做整體,要出思想,要做引領者。出思想、探索道路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要做示範,比如像臺灣的一些“實驗學校”。我們國家的教育很多人都詬病,就是太缺乏實踐了。要打開這條路,必須從立法或者社會改革上走一條路,讓更多人做教育實驗。

這個學校已經是第五年了,昨天我在網上和他們聯絡,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些人大學畢業了,研究生畢業了,在我們學校裡待了幾年,他們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現在這個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確實也困擾着我。重要的是不可能要求一些人永遠待在那兒。怎麼“變短爲長”,怎麼變成一個可持續性的發展,就在於基本的經驗如何能夠在體制上、在專業發展上,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這一點我是有信心的,但目前在體制上面臨的困難還是相當大的。

我的話就說到這兒,不對的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