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爲先 蔣鼎文糾結的1942

1938年蔣鼎文(左)與蔣介石攝於西安。(程伶輝提供)

電影《一九四二》,時任河南戰區第一司令官的蔣鼎文(右2,於震飾)與李培基據理力爭。(取自截圖)

兩名小學生攝影作品《啃樹枝果腹難民》前觀看。照片觀衆展示了1942年前後中原饑荒紀實影像。(新華社

大陸在2012由導演馮小剛拍攝的抗戰電影《一九四二》中,描述了抗日戰爭歷史事件。電影彙集了衆多大陸一線紅星。其中演員於震在影片中精湛演繹了河南戰區的司令官蔣鼎文。英武帥氣軍裝造型,難辨真假的反問長嘆,無論爲官爲軍還是爲人,於震在當年受訪時都坦言,蔣鼎文都比想像中要更復雜。

在電影的演繹中,於震飾演的蔣鼎文一身軍裝造型,英武逼人,一出場便與演員李雪健飾演的李培基就軍糧徵集問題有理有節的據理力爭。不過與電影中李培基隱瞞河南缺糧災情不同,時任河南戰區第一司令官的蔣鼎文,對待軍糧問題可一點也不肯作出退讓。

直言不諱 遭蔣介石訓斥

但實際上,蔣鼎文在赴西安參加軍事會議時,將河南災情如實報告給蔣介石。然而,因爲所述事實與李培基的陳述完全不同,蔣鼎文還因此被蔣介石訓斥了一番。其實,蔣鼎文是蔣介石的心腹,電影裡,面對李培基的懇求巧妙迴應,面對兄弟們的激動一聲長嘆,蔣鼎文爲官的直言不諱、懂上司,表現的淋漓盡致。

史實裡,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的大饑荒,是由於當時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不斷的戰爭讓民生資源短缺,大多的物資被送往給前線軍人優先使用。作爲前線第一司令,蔣鼎文當時以一句「餓死民,國還在,餓死兵,國就會亡」的反問,讓觀影者對於這段歷史有所思考。

確實,作爲軍隊的將領,首先要保護手中的兵,這樣才能談勝利,然而災民饑荒的情況相當慘烈,在兩者選擇間,想必蔣鼎文在當時也歷經了一場天人交戰。電影裡於震將蔣鼎文當時心裡的糾結演繹得十分到位,在蔣鼎文記憶裡,或許也真的有這麼段故事。

戰爭的代價是如此殘酷,即便蔣鼎文身爲將領,在戰爭中仍然只是一個被動角色;河南當年的大饑荒是個人的責任,亦或是歷史的必然,電影中沒有給出定論,而是留給觀影者思考。

謢兵救民 時代的矛盾無解

作爲蔣介石欽定的「五虎上將」,蔣鼎文在戰場上立了數不清的戰功,但有些未經考證的負面野史,造成他的歷史評價一直爭議不斷。 在《一九四二》蔣鼎文雖不是核心人物,但少數出現的幾場戲當中,便成功刻畫出他在時代下所面臨的心理矛盾。

戲中的蔣鼎文巧妙反問,既表現抉擇之難又顯現其善辯之能;接到上峰命令需要撤兵,面對激憤的手下,戲中刻劃的蔣鼎文轉身而嘆,一個背影一聲長嘆,領導能力與揣摩上司心意的能力就此突顯;蔣介石發出求救要求援糧時,蔣鼎文是唯一陪同前往的將領,身分地位可見一般。在蔣鼎文出現的三場戲中,人物性格層層遞進,最後反轉,除了歸功於於震的演技,蔣鼎文曾經歷經的糾結以及在抗戰中的地位,也爲這個角色提供相當的厚度

蔣鼎文

(1893年-1974年1月2日),字銘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浙江諸暨盤山(亦稱磨石山)人。獲青天白日勳章,曾當選爲第一屆國民大會浙江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