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國民黨的分合》──蔣取汪而代之 北伐契機再現(一)

編者按:

蔣永敬教授所着《多難興邦: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及國共的分合興衰1925-1936》一書,記述國民政府1925年7月在廣州成立,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十一年半的史實,中經北伐統一、中原大戰、國共第一次內戰,以胡、汪、蔣的分合爲主脈,亦影響國民黨的分合。特摘出中山艦事件、西安事變、湯山事件三篇章,與讀者一同回顧這段民國史。

1926年,汪精衛時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爲黃埔軍校校長兼廣州衛戍司令,汪精衛主張暫緩北伐,蔣介石主張北伐,「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蔣取汪而代,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於兩年後全國完成統一。

1926年3月20日,廣州發生中山艦事件,使蔣取汪而代,從此軍政大權,握於蔣介石之手。

蔣介石的反應

事件發生後,蔣介石一直認爲汪精衛要謀害他。事件後的第三天,蔣有一呈文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說明事件的梗概

本(三)月十八日酉正,忽有海軍局所轄中山艦,駛抵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向教育長鄧演達聲稱:系奉校長(蔣)命令,調遣該艦,特來守候等語。其時本校長因公在省,得此報告,深以爲異。因事前並無調遣該艦的命令,中間亦無傳達之誤,而該艦露械升火,亙一晝夜,停泊校前。及十九日晚,又深夜開回省城,無故升火達旦中正防其有變亂之舉,爲黨國計,不得不施行迅速之處置,一面令派海軍副校長歐陽格暫行權理艦隊事宜,並將代理局長李之龍扣留嚴訊;一面派出軍隊於廣州附近,緊急戒嚴,以防不測。幸賴政府威聲尚稱安堵。

中山艦是蔣介石來往廣州省城、黃埔的座艦。報告的意思,是說負責調艦的李之龍,趁蔣登艦時,把他劫持送往海參崴。李之龍是共黨員,背後當然有人指使。指使人是何人?蔣在4月20日對退出第一軍的黨代表及共派軍官晚宴上表示:「這要等我死了以後,纔可以完全發表,因爲這種內容太離奇、太複雜了。」席間有位陳同志問李之龍被扣押的情形,蔣即進一步說明,有人設計用中山艦迫其離粵。當時雖未指明設計人的姓名,但汪精衛的名字呼之欲出。其時汪是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黨代表,背後有俄顧問季山嘉的支持。蔣在說明最後的幾句話,頗爲露骨,說是「預定是日待我由省城回黃埔途中,想要劫我到中山艦上,強迫我去海參崴的話,我也不能完全相信;不過有這樣一回事就是了。但是如果真有這樣事情的話,我想李之龍本人,亦是不知道他究竟爲什麼。他不過是執行他人的命令而已。」

「他人」是誰?蔣在這年九月間對汪之親信陳公博說:「汪先生要來謀害我,你(陳)不知道嗎?汪先生是國民政府主席,是軍事委員會主席,他對我不滿意,免我職好了,殺我也好了,不應該用陰謀害我。」

汪蔣矛盾衝突原因

茲就蔣在4月20日晚宴中的說明及其日記,對汪蔣兩人之矛盾衝突及其原因,分別節略如下:

(一)抹黑鬥臭,蔣曰:當三月二十日事情未出之前,就有一派人想誣陷我(蔣),並且想拆散本校(黃埔軍校)。就造出一種空氣,說校長(蔣)是不革命的;這不革命的話,分明就是說反革命的話一樣的。拿不革命的話,來加我反革命的罪行。在事件前:3月3日,劉峙、鄧演達告知,有人以油印品分送,作反蔣宣傳。3月10日,近日反蔣傳單不一,疑我、謗我、忌我、誣我、排我、害我者,漸次顯明。

(二)挑撥離間,蔣曰:還有人(按指汪)在演講之中,說是「土耳其革命完成之後,才殺共產黨。難道中國革命沒有成功,就要殺共產黨嗎?」這些話,統統引起一般軍官恐怖與自衛心思。所以對於黨代表全部的不安和懷疑了。

(三)釜底抽薪,蔣曰:現在廣東統統有六軍,廣西有兩軍。廣東是一、二、三、四、五、六各軍,照次序排下去,廣西自然是第七、八軍了。但是第七軍的名稱,偏偏要擱起來,留在後面而不發表,暗示我的部下,先要他離叛了我,推倒了我,然後拿第二師(師長懋功)和第二十師,編成第七軍,即以第七軍軍長報酬我部下,反叛我的代價。2月26日,褫王懋功師長職,並扣留之。俄人季山嘉等爲之震驚,以其利用王懋功圖謀不軌。(按此乃蔣之先發制人也。)

(四)共黨助陣,蔣曰:政治主任教官高語罕,每次演講,有形無形之間,詆譭本校長不革命的言論。──先暗示一般同志,對我失了信仰,並且還有彰明較着,說我們團體裡,有一個段祺瑞。要打倒北方段祺瑞,就先要打倒這裡的段祺瑞。

(五)北伐受阻,蔣曰:我們辦這學校(黃埔軍校)是爲什麼?不是統一廣東就算的,乃是要北伐,就是要統一中國。萬不料我提出北伐問題,竟至根本推翻,弄得軍事政治,差不多都立在被動地位,沒有自動的餘地。(蔣致汪函:自弟(蔣)由汕回省以來,即提議北伐,而吾兄當時極端贊成之,並準備北伐款項,以示決心,不料經顧問季山嘉反對此議,而兄即改變態度,因之北伐之議,無形打消。)

(六)調虎離山,蔣曰:季山嘉要弟(蔣)去北方練兵,意在使弟離粵,以失去軍中之重心,減少國民黨之力量,乃兄(汪)竟順其意贊成之,惟恐不惶。及弟與季山嘉反臉,令(季)赴俄休養,而兄恐觸其怒,反催弟速行。(3月14日,頃聆季新(汪字)言,有諷餘離粵意。其受讒已深,無法自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