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5個MIT口罩撐過爆發期!瑞典重災區過來人肯定臺灣:1年不會浪費

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明明是上班日,捷運站內人潮明顯減少。(圖/記者屠惠剛攝)

文/凱森/外配與臺勞。Kas & Caz 的。北歐人蔘/流浪到瑞典紐西蘭律師

「寫給初次近距離與疫情面對面的每一個你」

我知道,在這個時間,大家都很害怕、不安,感到很焦慮,但我想讓你知道,你並不孤單。

雖然臺灣撐了那麼久,大家那麼努力防疫,在炎熱的天氣裡,大人小孩天天口罩不離臉,戴到皮膚爛掉了,還是沒能倖免,徹底躲過本土疫情的來襲。這個發展是誰都不想見到的,難免也讓人感到十分挫敗與憂心。

但,我想用力地對大家說:「臺灣爭取到的這一年半絕對不會是沒有意義的!」

跟我們這些在去年初就爆發疫情、迅速延燒、焦頭爛額的世界各國比起來,現在的臺灣,真的好多了。除了已經有好幾支國際大廠疫苗可以寄望、國內防疫物質的充沛、民衆對於這個病毒的認識、與相關衛教資訊的普及,都與去年的我們不可同日而言。

某種程度來說,現在的臺灣,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了。過去這一年多來,每一個國家經歷過的trial and error,也都會是臺灣應戰的寶貴經驗。

雖然說,每個國家都一定還是會面臨屬於自己的挑戰,不管是人口密度、公衛環境、城鄉差距、醫療資源的限制、產業型態、人民的生活模式與社會價值觀,甚至是不同的氣候條件,都可能造成各國在防疫上的變數與需求差異,每個國家都需要針對其不同時期面臨的情勢,及時應變與調整,才能找到最好的應對方式

但,各位想想,在瑞典的我們,都能在去年一夕間風雲變色、疫情瞬間爆發、侵襲全歐、所有人手足無措的那段時期,靠着朋友分享的五個臺灣制口罩、跟家裡僅存的一兩瓶75%酒精,撐過最初最艱難的幾個月,我深深相信,防疫模範生的臺灣一定能度過眼前的危機的。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救護車將確診病患載往忠孝院區治療。(圖/記者林敬旻攝)

不過,從個人的角度出發,眼前這一刻,我們能做的實在也不多。就像我一直在強調的,大家就只能儘量保持心靈平靜,盡力保護自己與身邊的家人。如果過多的爆炸資訊,讓你感到無所適從,或是滿載的負面情緒,讓你身心交瘁。相信我,先關機,遠離這些雜音吧。蓋牌一陣子也沒關係,先找回自己的生活步調,穩定自己的情緒,尋回心靈的平和清靜。在這個時候,沒有什麼比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了。

說句實在的,疫情發展到現在,已經沒有什麼新的衛教資訊是太有意義的了。沒有什麼是「非要在現在知道不可」的事了。

這些過載的疫情資訊、分裂對立的聲音所造成的焦慮,連遠在天邊的我們都覺得十分煩躁、相當不適了,可見對身處颱風中心、水深火熱中的你們影響會有多大。

說真的,關掉電視,也不要像強迫症一樣不斷刷新疫情更新。幾天不知道現在每日確診數字是多少、確診者路線有沒有在你家附近、下一批疫苗何時到貨,對你個人的生活與現階段有效防疫來說,可以說是一點影響都沒有。不管現在你家附近的確診數字是10,是100,你的防疫強度及方式應該都是一樣的。

現階段來說,能夠暫時在家防疫的朋友,就是儘量安心好好在家待着。如果必須出門,或是讓東西進家門時,就假設所有進門的東西都可能接觸過病毒污染,徹底作消毒處理。暫時減少或杜絕社交,一旦接觸到外界每一個人,就假設是有風險的,自己衡量接觸的情境跟必要性,做好保護措施與事後消毒。但,同樣也很重要的是,每個人管好自己與同住者就好,別人家的防疫需求與作法,就留給別人煩惱。

不要因爲害怕,而去猜忌、排擠、攻擊或歧視任何一個人,那一點都不健康,也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那隻會讓我們覺得自己面目可憎,隨時都感到不安與害怕,沒有辦法再去信任或擁抱同在一條船上的人。

大家還記得疫情初爆發前半年,海外不斷傳出歧視或攻擊亞洲人,甚至是任何戴口罩的人的新聞嗎?臺灣現在如果因爲恐懼,而開始獵巫所有在防疫上與我們態度或想法不同的人,那,我們又和那些人有什麼不同呢?

因應疫情嚴峻,警方一早就到果菜市場管制採買人潮並進行勸導。(圖/記者張君豪翻攝)

過去一年多來,身在一個政府從「不建議民衆戴口罩」,轉彎到「極力呼籲室內一概戴口罩」、但全國上下還是幾乎沒人在戴口罩的國家。我總是一直提醒自己,我能做好的就是我自己。我只能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所有「我認爲最能保護我自己跟家人」的防疫措施,但,那並不代表這些措施也是他人必須或應該採取的行爲。

我們的防範對象與假想敵是無孔不入的病毒,需要消毒與隔離、儘量不要接觸的也是病毒,不是人。這是一個很容易就會模糊的概念。一旦失去那條界線,那你真的會覺得自己被困在一個腹背受敵的荒島,沒有了信任、感覺不到溫暖、更不會有愛。

總之,說到底,現在,最好最有效的防疫方法,還是大家都熟知的:

#口罩戴好戴滿不重複使用不摸手臉#暫停非必要外出及社交與任何室內場所活動#勤洗手常消毒養好良好防疫衛生習慣#儘快建立自己的居家日常SOP

家裡有小動物的人,就把握機會用力吸貓揉狗,提高幸福指數。跟另一半好好相處、學習互相包容體諒、努力不要互相傷害。兩個人關在家裡 24/7 大眼瞪小眼、還哪都不能去,時間一久,要維持關係平衡美滿不失調,真的超難的啊!(過來人~過來人)

適時關心自己的家人,幫助他們遠離網路謠言,儘快找到防疫與生活的平衡,這些,比起拼命吸取即時資訊、刷新疫情數字、參與口水大戰,都會更有幫助。

還是那麼一句,雖然不樂見,但很有可能,這會是一場長期抗戰。臺灣至少入場得晚,佔了一些小小優勢,這已足夠讓我們感到相當慶幸了。

我深愛的家人朋友都在臺灣,我也很希望看到臺灣能儘快將疫情控制住,在最短時間內,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確診病患安置忠孝院區戶外,等待後送。(圖/記者林敬旻攝)

但,爲了保險起見,每一個人還是要儘早做好與病毒共存的身心理準備,在現實與財務方面也要提早規劃,包括萬一發生最壞狀況的沙盤推演與相關應變,這樣就算戰線拉長,也不至於太過亂了腳步

至於疫苗,對年輕人青壯年族羣來說,目前只要關注如何能夠儘快幫父母親取得預約就好。要輪到我們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大家就耐心等待吧。能夠安心施打的就是那幾支大廠疫苗,我想短期內也不會再有新的疫苗上市。等到臺灣國產疫苗真的通過時,再來關注相關的安全性跟副作用也還不遲囉。

最後,我們都知道,這個病毒對年長者的影響還是最大。長輩們不但是 Covid 重症的高風險族羣,在面臨防疫新生活 2.0 的巨大轉變下,他們也比年輕人更加難適應一切網路化的趨勢。我們必須承認,要讓長輩們習慣網路購物或社交的難度很高,需要耐心陪伴跟引導,也得學着理解爲什麼他們一天不去市場或是公園打屁就全身不舒服,並且想辦法找到些柔性的方式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另外,許多長輩們常接觸的資訊範圍也與我們的同溫層大大不同。沒注意的話,很容易會因爲流竄在各個長輩羣組的資訊、似是而非的謠言,讓他們感到身心焦慮、坐立難安。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就多關心關心家裡的長輩,也試着幫助他們過濾不必要的爆炸資訊。這對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莫大的幫助啊(笑~)

還有,我上次說到可以考慮幫家裡長輩安裝「神來也麻將啊、明星三缺一」都不是隨便說說的啊。這些在國外都已經有超過一年的實證療效囉!

至於有人問我說「你是怎麼撐過最初的那段時期」的啊?

就,在去年歐洲疫情大爆發之際,在家關着、心裡發慌就埋首在「人中之龍」的新宿街頭,沒事就吃吃拉麪壽司燒肉,想像自己在最愛的日本跑來跑去,再不就跑去紐約中央公園蜘蛛人盪來盪去,晚上再躲到動物之森裡當廉價勞工,搞得自己一整天從早到晚都很忙,這樣的虛擬人生倒是幫我帶走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少焦慮感。

臺灣的生活節奏向來飛快,或許大家也能借着這個機會慢下腳步,讓自己身心好好休息一下囉,就當是放了個爲時較長的颱風假囉!

*全文已獲「外配與臺勞。Kas & Caz 的。北歐人蔘」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