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複試分專業解讀之:管理學類

老師提問聽清楚

傳授嘉賓:賈同學

所報專業:市場營銷專業

所報學校上海財經大學

複試情景再現:

1.複試老師:陳信康教授晁綱令教授。

2.複試問題

陳老師:現代市場營銷方法變化主要是什麼?

答:1、網絡營銷。網絡營銷是企業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絡開展營銷活動的一種方法,包括網絡調研、網絡促銷、網絡分銷、網絡服務等;2、定製營銷。定製營銷是指企業在營銷活動中,把每一個顧客都視爲一個潛在的細分市場,針對每個消費者與衆不同的個性化需求,爲其“單獨設計、量身定做”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的一種營銷模式。3、事件營銷。事件營銷是通過或藉助某一有重要影響的事件來強化營銷、擴大市場的方法。開展事件營銷的前提是充分抓好和利用某一有影響的事件,並把它與企業營銷有機地結合起來。4、互動營銷。互動營銷是企業針對消費者的個性需求,通過各種溝通技術與手段,把消費者當作夥伴與之充分互動,讓他們參與到產品的設計、改進、生產等活動中,建立起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上是我個人認爲的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經常談論到的營銷方法。

現身說法

可取之處:條理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答的是什麼;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也很紮實,但整個氛圍不太融洽,有些過於僵硬。

不足之處:對老師提問題審題不清楚,因爲老師問的是變化主要是什麼,而我只是簡單地羅列出了目前一些較新的營銷方法,卻沒有論及這些新方法與舊方法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另外,這些新方法是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實際上已經有一些方法過時了,總的來說,我還是對前沿知識把握得不太好。因此,在複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本專業的前沿與熱點問題,以備複試老師考查

主動溝通不怯場

傳授嘉賓:劉同學

所考學校:北京師範大學

所考專業:行政管理專業

複試情景再現:

第一個問題是考專業知識的,老師首先問我有沒有聽過“委託代理制”這一術語,我說聽過,然後她讓我來談一下這一制度到底是指什麼?

我是從經濟學專業跨考過來的,當時有點蒙,就用經濟學專業的知識回答了這個概念

當時老師提醒我:你理解得很對,但這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該問題,如果從公共管理導論的角度來看呢?我一聽就明白自己答非所問了,馬上表明自己是跨專業的,所以在專業知識這方面還有所欠缺,利用這段時間又快速的在腦海裡搜索,終於想起這是公共管理學中一個較經典學派的理論,就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概念複述了一下。

最後老師提了一個專業英語的問題,我當時沒聽懂。但我並沒有放棄,因爲在考場上不能緘默,所以我就試着去和老師溝通,想讓他知道我沒有聽明白他的問題。在座的三位老師都很體諒我,他們沒有再談專業知識,反而是用英語問了一些我自身情況。記得當時我的回答讓老師們一陣爆笑,我用英語說,我認爲我的經濟學應該比公共管理導論考得更好,因爲我是學經濟的呀(經濟學103,公共管理導論114)。老師之間還互相調侃說,你看吧,學生對你的評分有不同的意見了。最後我在老師的笑聲中走出了辦公室。

現身說法:

就我自身而言,複試中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沒有因爲怯場而不說話。面試時即使你說錯了也沒有關係,至少你敢說,這就有可塑性。雖然我沒有聽懂老師提問的英語問題,但我至少在和老師溝通過程中展示了我的英語水平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接到複試通知時,就應該注意加強自己在口頭表達方面的訓練;跨專業的考生要訓練如何用英語表達專業術語

經驗教訓多吸取

傳授嘉賓:王同學

所報學校:浙江大學

所報專業:企業管理專業

複試情景再現:

面試時有五位老師,一位做記錄的學生,加上參加面試的考生,一共七個人,圍着一個橢圓形的會議桌。一開始是英文自我介紹,時間爲一分鐘,然後是翻譯管理方面的英文文章。先讀兩分鐘,讀到哪裡算哪裡,然後翻譯成中文,也是兩分鐘的時間。英文中有一些長句子,當時感覺還是比較難的,不過這樣的場合,大家都不可能做得很好。

接着就是老師用中文提問,一共提了三個問題:

問題一:你爲什麼要考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

由於沒有準備,所以回答得很差。

問題二:你是怎麼複習管理學這門課的?你對哪個方向比較感興趣?爲什麼?讀過什麼書?

我的答案竟然是什麼書都沒讀過。

問題三:學過統計學方面的軟件嗎?如果被錄取,畢業以後有什麼打算?還問了畢業論文的問題。

我當時對畢業論文還沒有任何思路。而且其他問題在開始前沒有認真準備,面試有點緊張也答出什麼問題。

現身說法:

面試我只得了40多分,幸虧統考分數比較高,勉強進入浙大。我可以算是面試的反面教材吧。其實老師問我的問題並不難,都是很常見的,主要是因爲我準備不充分,白白丟了很多分。所以我建議大家初試之後千萬不要懈怠,要多向師兄、師姐們詢問複試情況,吸取過來人的經驗教訓。

有備也要有創新

傳授嘉賓:李同學

所考學校:華東師範大學

所報專業:社會保障專業

複試情況:

1.複試老師:陳映芳教授、吳鵬森教授、文軍副教授。

2.複試問題:

陳老師問:現今很多人都在說“農民工”這個詞,你怎麼理解它所包含的內容

答:所謂的“農民工”是指在不辦理法定的戶口遷移手續的條件下,農村人口跨地域的流動,這是準農村人口的流動形式,即在流動者的常駐地不變的情況下,其實際駐地從農村流入城市或其他經濟發達地區。農民工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新羣體,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制度的產物。

問:爲什麼說“農民工”是個特殊的羣體,它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其實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即戶籍制度規定下的農民,在家承包有集體的耕地;其次纔是表示一種職業,即城市中事實上的工人。北京大學的孫立平教授認爲,農民工是一羣“無法定位的邊緣人”,他說:“外國人也許永遠搞不清楚,‘農民工’這樣一個相互矛盾的名詞究竟指的是什麼,事實上這個名詞是一種社會身份和職業的結合——‘農民’表明的是他們的身份,‘工’則表明他們的職業。”

現身說法:

可取之處:回答的比較專業、流暢。因爲之前寫過一篇論文,正好就是關注農民工的,所以有種輕車熟路的感覺。所以說,老師們有時特別關注時事的問題,尤其對是本專業考研的學生,老師問的都會專業一些,這就要靠平時的積累。

不足之處:回答的比較生硬而且有準備之嫌。有時候準備過了頭也不好。有的導師更喜歡創新的學生,有的導師喜歡紮實的學生,所以先了解一下導師的性格很有必要。

考研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