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加分項變成轉型必答題

抓住帶動性強、市場廣闊、影響深遠的未來產業,體現了廣東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工作中的前瞻性和突破性;牢牢依託原有產業基礎,以數字化、綠色化技術對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升級,促進整體產業效率提升,向高端化穩步邁進,則彰顯出廣東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

殷紅軍是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但他更願意稱自己爲技術經紀人。殷紅軍告訴記者,有一次去西安交通大學,發現倉庫角落裡有一臺不起眼的機器,正是其所需要的磁阻電機。傳統的永磁體電機在高溫下作業會逐漸消磁,容易引起安全隱患,而磁阻電機能有效克服這一技術難關,更好適應高溫、粉塵、潮溼等惡劣環境。同時因爲不需要稀土金屬做永磁體,產品也更加綠色環保、節能高效。

不久後,該磁阻電機項目被殷紅軍帶回佛山。2020年9月,研發團隊在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幫助下創立了公司,並獲得第一筆100萬元的融資。如今,該公司市場估值已達上億元,產品遠銷海外。

殷紅軍表示,產業鏈和科學家之間需要溝通的橋樑,研究院的主要職責就是依託傳統優勢產業尋找提質升級的技術和人才,並做好對接服務。

據瞭解,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廣東省科學院佈局的第一個市場化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廣東省科學院旗下共有5家以產業技術命名的研究院,在市場化機制下,正不斷探索運用新技術加快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樑勤儒介紹,通過探索推進技術要素市場和職務成果賦權試點改革,優化決策和轉化收益分配機制,2021年到2023年試點期間,廣東省科學院、暨南大學和廣東工業大學3家試點單位完成716項成果轉移轉化,合同金額達6.63億元,爲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探索了寶貴經驗。

傳統制造業提質升級,是長期看效益明顯、短期看不得不走的一步棋,但也意味着當前階段的高投入。廣東省民營經濟根深葉茂,中小企業衆多,不僅面臨短期市場需求波動問題,在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缺技術、缺人才、升級意願不高等困難。

“聯塑班皓公司做管材起家,幾年前轉型做太陽能光伏板,但我發現他們切割晶硅用的是金剛線。”學材料學出身的殷紅軍意識到,如果能用拉伸性更好的鎢、鉬材料,切割將更精準,光伏板發光效率也會更高,既有利於鎢鉬企業拓展市場,也是光伏企業提升效能的機會,殷紅軍當即與中南大學的研發團隊溝通,將超細鎢絲技術引進佛山。

今年5月,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與相關技術研究團隊創設的佛山騰牛科技有限公司舉行了戰略投資簽約儀式,未來將共同攻關核心技術,助力佛山當地傳統企業駛入新賽道。

爲破解企業量大面廣、轉型基礎薄弱的難題,廣東省把中試平臺體系建設作爲重要抓手,在集成電路、新型儲能、生物製造等領域佈局建設了一批中試驗證平臺,爲企業提供小批量試生產、材料裝備驗證、生產工藝驗證等公共服務,吸引更多國內外高科技成果在廣東落地轉化。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內的精密儀器先進製造技術公共中試驗證平臺,就可以幫助創業團隊開展工程化開發、生產工藝設計、產品可靠性驗證等工作,助力技術跨越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最後一公里”。

同時,廣東省力推全鏈條技改,以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爲主導,牽引供應鏈配套企業從簡單的設備購置轉向產業鏈系統集成發展,實現上下游協同轉型。

美的廚熱順德工廠應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使單位生產成本降低24%、交付時間縮短41%、研發時間縮短30%、缺陷率降低51%。通過“鏈主企業出資+產業鏈企業配套”的技改模式,美的集團輸出免費解決方案,帶動了產業鏈超百家中小企業技改。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表示,對傳統制造業企業來說,過去科技創新更多是一個加分項,而現在已成爲轉型的必答題。大量傳統制造企業現已走上數字化道路,生產效率大幅躍升,生產成本大幅下降,降本增效成果十分顯著。

目前,廣東省傳統優勢產業已誕生一批基於製造業與數字技術、綠色技術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企業,製造業生態更完備。

以面料數據庫起家的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出AI設計、智慧倉儲、智能織造相關產品和業務,構建起紡織服裝縱向一體化的數智化綜合服務平臺。公司高級副總裁李亞平介紹,在面料流通環節,通過“AI+大數據+智能硬件”技術找布,對布機器人能將找布時間從之前的幾天縮短至2分鐘。脫胎於美的集團的美雲智數則探索出產業集羣轉型的“鏈主模式”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模式”。牽手美雲智數後,瓷磚製造企業蒙娜麗莎工廠的排產週期從7天縮短到1天,訂單交付率從70%提升到95%。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溟 鄭 楊 楊 然 李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