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去中華 社會亂象紛起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經過20年的努力,區老師一席振聾發聵的發言,終於讓教綱問題得到社會重視。但能否糾錯補正,還待努力。三位候選人有兩位已經允諾選後重新檢討課綱,但課綱的核心問題在哪裡呢?

20年來,課綱用「多元」解構「中華」;用「素養」解構「知識」;用「公民」解構「道德」;用「程序」解構「正義」;用「自主」解構「學習」,如文革一般毀了一代人才。我們且用五個關鍵詞進行說明。

一、多元:繁瑣的多元入學制度,製造立足點的不公平,讓本爲學生的單兵應戰,變成家族投入資源的戰備競賽。多元的定義本是指不同種族、民族、宗教或社會羣體在一個共同文明體下,互相尊重、學習、交流、合作。在此定義下,以臺灣90%以上都是漢民族,語言文字習俗相同的狀況下,中華爲文化核心併兼容其他本爲正道,卻在課綱中屢屢出現中華與多元相互拮抗之事。 二、素養:素養教育本應是「知識+能力+態度」,但108課綱縮減基本學科時數,卻要求跨領域教學的同時還得融入19議題,等於解構了知識體系還奢言素養,於是出現「國文與數學共舞─探究數學詩的多重節奏」、「幸福世界入門說明書─防災議題結合大同與小康」等課題。

三、公民:在過去學科名稱爲《公民與道德》時代,國小課程目標第一條是「培養勤勞務實、負責守法的品德及愛家愛鄉愛國愛世界的情操」。有位家長曾表示,近20年來,「只教權利不教責任,社會風向往權利傾斜」,發生了權責不對等的情況,於是社會各面向都無法維持穩定,問題就從中而生。少子化、不婚、不生,都與權責不對等有關。當男女雙方,一心一意關注在各自權利/力的時候,就很難學習站在他人立場爲他人付出愛。沒有願意犧牲自我權力的愛又怎麼會想要結婚?又怎麼會想要有愛的結晶?

四、程序:2007年陳水扁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委託「臺灣歷史學會」完成一本300頁的《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併發給所有編篡教科書的書商,要求必須「遵照使用」。全書三百頁,檢核五千個用詞。2015年馬政府微調課綱只調整17項用詞差異,如「日本統治」調整爲「日本殖民統治」,「接收」臺灣調整爲「光復」臺灣等,就被髮動學生包圍教育部。

五、自主:高中三年化學物理生物地科都只學了兩個必修學分,幾個初淺的單元,學生進入大學物理系電機系資工系後,成爲大學教授的惡夢,程度呈現斷崖式滑落。

如果政治人物不值得信賴,「自己的課綱自己救」,也許該是我們展現力量的時刻。(作者爲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