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親子音樂劇《雨馬》 表演藝術新嘗試

(高10公尺、有彩色鬃毛藍色雨馬》,象徵雨後出現的彩虹。圖/紙風車提供)

首出客家親子音樂劇《雨馬》今、明兩天(27、28日)在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演出行動劇,觀衆可以近距離賞看高10公尺、有着彩色鬃毛的藍色《雨馬》的英姿,象徵雨後出現的彩虹,行動劇也會呈現缺水疫情時事,可關注演員肢體動作、細微表情變化,內部還有特殊機關讓馬可隨着劇情走動,20分鐘歌舞秀帶給觀衆驚奇。

紙風車執行長永豐說,爲了和數位時代競爭劇團必須打破四面舞臺,打造一種廟會氛圍,讓觀衆感受現場情感互動,且劇情必須要當代,讓年輕觀衆想進來看戲,這是表演藝術要走的路。

由客委會、紙風車劇團聯手製作的2021客家親子劇《雨馬》,是小野孩子斷斷續續講了七年的客家新童話,探討記憶歷史,描述歡猴島上猴族花族因爲猴痘及乾旱讓族人困擾不已,爲了脫離困境,族人想盡辦法解決卻意外引起對立,也因爲三個孩子的堅強、溫柔與勇敢,發現被隱瞞的歷史,進而化解所有危機與二個族羣誤解。

爲了將這個客家新童話搬上大型舞臺劇演出,客委會和紙風車編導團隊一同改編。客家民族歷經長年的遷徙,對於民族文化保留有更強大的慾望,當年《雨馬》創作之時,本土興起追尋歷史的風潮故事中的「雨馬」召喚大家回憶自己的歷史,很期待這齣戲能讓不同的族羣,互相尊重、包容。劇中雨馬角色,吸收各方的瘴癘之氣,幻化成美麗彩虹的祝福代表着對於自然生態的一種歌頌,他的出現是一個提醒,也是一個救贖,大自然就會有力量來幫助我們。

劇中不斷被提及的「餘甘子」(油甘),是早期客家人經濟有限,沒有水果吃,摘下來醃製後當零嘴,在看野臺戲時吃,也會上山帶着解渴用,原已沒落逾50年,近年在苗栗有人把它做成料理,透過《雨馬》演出讓這個客家珍寶重新被國人認識,也提醒孩子,只要有真實內在,總有機會顯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