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民調不樂觀 所以陳佩琪發文?

海東青/文字工作者

陳佩琪發文了。

熟悉的人都知道,陳佩琪這類文章一出現,就代表柯文哲內部民調不樂觀。顯然,情況跟旺旺中時日前做的民調有很大的差距。很有可能是在上一次美麗島民調18%正負3個百分點內。

柯不想打沒把握的仗。這讓他在2020這一局上,碰上了難題。因爲在三腳督中排名第三,不僅師出無名,更有可能在最後被綠營偏向獨立的中間民衆棄保,就像2018許多光譜上偏向綠營、偏向獨立的民衆,把選票給了柯文哲一樣。

既然如此,柯文哲不選,不就得了?

但柯文哲的主觀意志,完全不能接受這個選項

在第一屆任期,柯就非常想選總統。這是每一個對他有所觀察的人都能看見的事。無論是世大運的開幕致詞,或者是平時對國政的臧否,乃至許多市府記者的觀察,都有一致的觀察結果:

柯文哲很想選,他相信,自己就是臺灣政治的救主。他相信,總統的位置會是他的。

但是,柯文哲也是個理智的人。他知道2020就是他參選的最好時機。2024時,他很有可能是無職之身,媒體的關注度必然遠遠不及現在。而且,柯文哲也沒有把握自己的熱度能夠持續到2024。韓國瑜的崛起,讓大家看得很清楚:這類民粹偶像,是很容易被新的偶像超越、取代的。

所以柯文哲這幾天砲火四射,進行着林瑋豐所謂「柯文哲自己的初選」。

柯文哲要的,是透過向藍綠開砲,維持自己中間路線的形象。

但他錯了。

▲柯文哲也是個理智的人,他知道2020就是他參選的最好時機。(圖/記者葉南州攝)

柯營幕僚以爲中間選民會等於討厭蔡韓的相加,其實不是。所謂的中間選民不是兩者的總和,而是某些參數的最大公約數的交集。其中一個最大公約數,叫做「與中國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被中國統治/維持現狀」。也就是陳佩琪、柯文哲、黃瀞瑩認爲是假議題的「統獨議題」。

柯文哲這些人,抱持一個在臺灣社會相當普遍的觀點。這個觀點,其實也被許多藍營兩岸學者奉之圭臬:維持現狀就是不要挑釁中美,甚至與中美同時交好。對他們來說,蔡英文的外交策略是有問題的,因爲她並無法讓「兩岸關係」走向和緩。

但柯文哲,與柯文哲的幕僚,就跟跟KMT的幕僚一樣(其實在「兩岸關係」領域,柯文哲的幕僚幾乎就是藍營出身者爲主),完全沒有發現整個美中臺情勢已經改變:美國意圖抑止中國的擴張,而中國也不願意無期限地讓臺灣維持現狀。柯文哲完全沒有留意到這個外在局勢的改變,所以他說「對中國來說,臺灣問題沒有那麼重要,是小英讓它變得很重要」。

柯文哲顯然不瞭解習政權,不曉得臺灣不只是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敘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中國的國防戰略上具有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中國察覺到了美國並沒有將臺灣的實質獨立視爲具有優先地位戰略目標,而逐步地採取「和平攻勢」,從國際外交宣傳直到「島內」各層面,進行對臺統戰。

這對藍營合併派,例如周錫瑋張亞中甚至後來被迫喊出不接受一國兩制的韓國瑜等人來說,並不是問題。因爲被中國「統一」,向來就是他們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之一。

但對相當多數的臺灣民衆來說,這不是可以接受的選項。

很多人經常會說:民進黨執政這麼久,也從來沒有真正獨立;國民黨執政也沒有賣掉臺灣。所以統獨是假議題,是爲了選舉而進行的操作。陳佩琪、柯文哲、黃瀞瑩,也是如此看待。

所以,柯文哲認爲這波不過是綠營網軍的假議題操作,能夠藉由平常的「柯學話語」來逆向破解、操作。

其實,沒有多少人會像這些批評者所說的,真的認爲投給主張臺獨的政黨、主張臺獨的候選人,就能夠在八年任期中達到臺灣獨立。但人們知道,如果我們不清楚、明確地表達我們—臺灣與中國對等而互不隸屬,我們很有可能在中國的統戰攻勢中「不得不」走向被併吞。

美中臺局勢的改變,讓臺灣不可能再追求中、美兩面交好,以成爲所謂戰略三角理論中的「樞紐」或「避險者」角色。中國的統戰路徑,讓臺灣不得不持續地向國際主張並維持自己的實質獨立,更加向美國靠攏,以確保自身的獨立地位。中國的統戰攻勢,也讓任何一個想要確保臺灣不被中國統治,想要維持「現狀」的臺灣人,不會把任何一個在主權議題上無法信任的人,當作是可能的總統選項。

從兩岸一家親到對於習近平一月講話,乃至香港示威遊行等議題,柯文哲對中國的低姿態,以及柯文哲本人與旺中集團的緊密關係,使得大家無法相信他能夠在面對中國時不會低頭,甚至犧牲臺灣本身的利益,這纔是柯文哲始終無法突破第三名困境根本原因:因爲他的支持者1/2以上,都不會把統獨當作假議題。

柯文哲趕跑了自己的支持者,又誤以爲左右開弓就能左右逢源,讓自己始終擺脫不了第三名的困境。

他實在不需要怨恨小英,他應該怨恨的,是自己的權力慾與城府深深。

熱門文章》

►總統隨扈成走私集團 國安發大財之旅?

►執政怕水淹?還是怕香菸?►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