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新視野-氣候行動從科學爭議着手

氣候科學研究上,「氣候變遷存在」已是具有科學家共識常識。圖/本報資料照片

還記得國中、國小時班上總有一位同學,每次上理化課或自然課,總是會打斷老師講課,舉手問老師一堆「爲什麼」;這些同學長大之後,他們每天的生活,極有可能是做實驗以及分析資料,然後將他們的發現寫成文章,並通過學術社羣審查。完成之後,他們會繼續做新的實驗、分析新的資料,撰寫新的文章;這就是科學家的日常。現在我們通常稱這些同學:某專家博士本質上,他們還是跟時候一樣,對事物充滿着好奇心;但是冠上這些稱號後,好像他們說什麼、做什麼都有一種100%正確的權威性存在。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最近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整理的氣候變遷研究爭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科學家發表一篇新文章,然後被科學社羣戰爆故事。爲什麼需要整理這系列戰文呢?因爲該作者論點是:氣候變遷已經通過了無法回覆的臨界點。在氣候科學的研究上,「氣候變遷存在」已是具有科學家共識的常識;所以現在科學家在討論的是,哪時候纔是回不去的臨界點,以及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的天氣現象會如何改變。

身爲氣候科學社羣的一員,看完這篇文章會說:啊,又是一篇出來討戰的。因爲每個科學家的的設備資源不見得一樣,實驗過程不可能100%相同,因此實驗結果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學術審查中,審查重點是他的邏輯、論述、分析數據及其結論合理性,所以這一篇文章無疑地可以通過學術社羣的審查。

但是,若身爲人類的一員,看完這篇文章,我會說:啊,氣候科學專家說我們通過臨界點了,所以再怎麼努力減緩氣候變遷都沒有用了。我相信這絕對不是作者當初的原意,這也是後續有一堆氣候科學家,紛紛出聲撻伐這一篇文章的緣故,因爲,這個結論的影響層面太大了。(詳情請看:全球暖化已經無回頭路?《科學報告》刊登的氣候變遷研究爭議整理)

按照目前的氣候科學學術社羣運作狀態來說,我們很容易找到一篇文章,它的論點與大部分科學家論點都不同,論點不同不見得是錯誤,但是在理解時,不可以把它擴大爲當下科學社羣的共識;因爲科學的進展,就是建構在這些科學家們的戰文上。別忘了,科學家也是人,他先是一個人、纔是一位科學家;因此在每一篇科學家的文章中,都會帶有一部份個人的目的情感在裡面。

所以,我們該怎樣來看待這整件事情呢?或是說,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該怎樣理出相對正確的資訊呢?現在市面上有許多書籍,如反智、知識的假象,所介紹的方法就是「批判性思考」,這些書籍鼓勵大家用科學方法爲批判性思考的中心,來判別這些複雜的資訊。所謂的批判性思考,就是「深思熟慮」,實際上就是儘可能避免不經思考就下決定,或是不要輕易地就接受別人的結論;而這就是所謂科學的本質。

在思考的同時,我們也應留意每個意見證據數量,當媒體報導中正反並陳不同論點,優點是讓每一種意見都有機會表達,這在重大環境爭議或者是新面臨到的問題上,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對於已達到共識的議題,如氣候變遷是否存在,若以相同比重並呈不同意見會讓社會大衆有一種這個議題的討論還在五五波感覺,反而我們在執行上有藉口怠惰,因此錯失執行的最佳時機點。

所以如果你下次遇到對氣候行動還有疑慮的朋友們,不妨可以陪他釐清心中的氣候科學爭議,這樣就是最佳的氣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