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新視野-消費者懂選擇 才能推動蛋雞產業升級

目前國內的蛋雞場有八成以上仍採用傳統開放式雞舍。此種飼養方式多爲一層樓的開放式建築,內部設有一排排三層式雞籠,也是目前大家熟知的格子籠。在格子籠尚未出現前,蛋雞大多被飼養在自家後院,以自給自足爲主。隨着育種技術改良、工業革命影響,以及大衆雞蛋需求量提升,密集性飼養取代了原先家庭式飼養方式。然當蛋雞飼養密度提高,衛生條件以及雞隻體內外寄生蟲、細菌性傳染疾病等問題,成爲飼養蛋雞的巨大挑戰。爲降低雞隻損失與飼養成本,蛋雞業者自1940年代開始大量使用格子籠來飼養雞隻。

隨着近年友善飼養概念興起,格子籠因無足夠空間展現雞隻正常行爲,不再能滿足現代動物福祉的趨勢。農委會於2015年公告《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分別針對豐富化籠飼、平飼及放牧提出相應的飼養條件。豐富化籠飼爲改良過去格子籠的問題,增加了籠子的大小,讓雞隻有足夠空間活動;提供具遮蔽功能的巢箱,讓雞隻有適當的環境產蛋;同時具備棲架,以滿足蛋雞使用、休息的需求。而平飼系統則爲不關籠的室內平面飼養方式,除了飼養密度較低外,規定需提供棲架及巢箱以滿足蛋雞行爲上之需求。放牧系統的畜舍配置則與平飼系統相似,不同的是,蛋雞可自行至戶外放牧區,自由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豐富化籠飼系統目前尚未有國內廠商投入大規模生產,因此豐富化籠初期需投入較多成本;再者,礙於豐富化籠高度限制了內部棲架高度的設置,不如平飼或放牧可讓蛋雞自由選擇棲架高度。而放牧系統與平飼系統除單位面積產量不如豐富化籠外,且放牧與平飼的管理與傳統籠飼差異較大,故現場管理人員的專業程度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室內畜舍平面鋪設的墊料若溼度太高,可能會增加微生物數量,造成疾病感染;若溼度太低,粉塵也可能影響蛋雞呼吸道。此外,生物安全防治尤爲重要,特別是放牧系統,戶外放牧區增加了與野外禽鳥接觸之可能性,亦會增加疾病感染的風險。

總的來說,原則上改良飼養系統雖可改善傳統籠飼蛋雞的動物福祉,然而若未能一併提升現場管理人員的觀念及專業知識技能,動物福祉及食品安全仍舊發展有限。臺灣地狹人稠,在龐大的市場需求下,勢必要在空間與福祉間取得平衡,目前臺灣估計約有一成雞蛋是來自於「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市售價格也較傳統飼養法的產品略高,但是合理的產品價格與動物的生活福祉都是畜牧產業努力的目標。多元的消費市場將刺激生產者選擇不同的飼養方式,唯有消費者在蛋雞的「動物福祉」議題上,對產品「特性」及其「售價」有正確認知、對自己真正需要的產品付出不同但是合理的價格,才能引領生產者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