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期不含糊其瓷 上海大量展出

工作人員在對分揀的碎瓷片進行拍照留檔,方便後續修復。(新華社資料照片)

過去幾百年間,一度沒有人知道15世紀中期景德鎮官窯瓷業的生產狀況,這段像謎一樣的中國瓷器歷史,被稱作「空白期」。然而,「空白期」瓷器並非平凡無奇,本月底上海博物館將首次大量展出15世紀中期官窯、民窯代表器物,揭開「空白期」瓷器的神秘面紗。

從元代開始,中國瓷業中心轉移到南方的景德鎮和龍泉。到了明初,景德鎮官窯瓷器更是獨佔鰲頭。遺憾的是,過去明正統(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順(1457~1464)三朝景德鎮官窯瓷業的生產狀況是一片空白,這段「空白期」一直是學界關注和研究熱點。

內憂外患影響制瓷業

1436年,宣德皇帝去世,長子朱祁鎮繼位,年號正統,但在「土木堡之變」中成了瓦剌俘虜。于謙等人爲穩定朝綱,擁立正統皇帝的異母弟弟朱祁鈺爲帝,年號景泰。第二年,瓦剌與明議和,正統皇帝回到北京,成爲被軟禁的太上皇。1457年,景泰皇帝因病無力掌控朝局,石亨等人幫助正統皇帝重新登上帝位,並改元天順。

短短20多年間,明王朝歷經宦官干政、邊境戰爭、皇權鬥爭、宮廷政變等重重危機。政治上的不穩定和常年戰爭,加上自然災害與農民起義造成民生凋敝,無疑對制瓷業造成影響。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此三朝的景德鎮瓷器製作情況不甚明瞭,也不清楚哪些傳世器物屬於這一時期製作,主要原因是官瓷產品不書年款,使得明清文人士大夫和收藏界對此三朝產品渾然不知,幾乎無人對之評議和鑑賞。後世陶瓷史家也感到很困惑。

近30年來,隨着田野考古的進展和學界研究,尤其是2014年在景德鎮御器廠取得考古突破,才發現這時期的官窯、民窯蓬勃發展、持續燒造,上承宣德、下啓成化,不僅繼往開來,更有着絢爛多姿的面貌。5月28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的「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將聚焦於「空白期」瓷器,有系統的還原這一段歷史。

中歐瓷貿易推前5百年

此外,大陸「一帶一路」考古陸續有新斬獲。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研究所的團隊花5年時間,整理在西班牙薩拉戈薩、阿爾梅里亞和巴倫西亞等地出土的十多件中國唐代至宋代早期陶瓷器殘片,發現「海上絲路」終點早在唐朝已延伸至西歐,而非僅止於印度洋,也把中歐陶瓷貿易起始時間向前推進500年。

參與研究的英方專家、杜倫大學考古系德里克·康耐特博士表示,從9世紀開始,在近東地區一些重要港口都發現唐代中國外銷瓷。就這些陶瓷器的製作工藝而言,早期中國外銷瓷的質量要遠遠高於當地生產的陶器。從這以後中國外銷瓷器在西印度洋的貿易越來越繁榮,尤其元代以龍泉窯青瓷爲代表,中國陶瓷貿易量有着迅猛的增長。

小靈通 空白期瓷器

泛指明代正統、景泰、天順(1436年~1464年),又稱黑暗期。在景德鎮瓷器歷史中,這三朝時期沒有發現任何帶官窯年款的瓷器存世,所見瓷器都是民窯所產,因而稱作「空白期」。其實,這三朝都有官窯出品,但當時皇室內部因帝位屢起衝突,景德鎮官窯生產的瓷器不便書寫年款。三朝出土、傳世物及相關史料有限,空白期瓷器特色大致上雲氣紋頗重,主題花紋往往用雲氣紋罩住,青花較灰暗。(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