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藥單!長期服用「抗膽鹼效果強」藥物...恐增失智風險

文/張淑芬編譯 圖/pixabay

智症的早期徵兆,包括認知功能記憶減退。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某些抗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氏症等常用藥物含有較強的抗膽鹼作用機轉,在長期服用下,可能會影響認知和記憶,增加失智風險。不過臺美兩地醫生都提醒,貿然停藥的後遺症恐怕更多。

抗膽鹼(anticholinergics)主要用來阻斷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抑制副交感神經引發的作用。從常用的感冒藥、暈車藥、含抗組織胺的抗過敏藥物,以及需開立處方的膀胱過動症、腸胃痙攣、憂鬱症、抗精神病藥、癲癇,和巴金森氏症藥物,都有這類機轉成分

(含有抗膽鹼成分的藥物包括感冒藥、抗過敏,處方用藥包括抗憂鬱、巴金森氏症藥等。圖片來源:pixabay)

諾丁罕大學發表在今年6月份《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的研究,分析統計28萬名健保民衆在12年間的就診數據,其中有5萬多名是失智症病患。研究顯示55歲以上每天服用強效的抗膽鹼成分的藥物,且長達3年以上,有5成的機率可能影響認知功能,進而導致失智症。研究列舉的藥物總共56種。

「這不代表這些病患就得停藥,因爲這會加重病情。」研究撰寫人丹寧(Tom Dening)提醒,這些發現提供醫生參考,針對中老年病患開立處方時,需更加謹慎,並將其他療法列入考慮。

彰基體系神經醫學部主任王文甫指出,研究列舉的藥物中,許多神經精神科常用藥臺灣也有使用。「臨牀上並非完全不能使用該類藥物,而是須衡量治療的必要性與副作用。也可考慮其他非抗膽機轉的藥物作爲治療的選擇。開藥的原則,是儘量減少多重用藥的交互影響。」

(抗膽鹼藥物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的研究發現,提供醫生在開藥時的參考資訊。圖片來源:pixabay)

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在「持續使用」強效抗膽鹼藥物「3年」以上會增加失智風險。

王文甫說,抗膽鹼藥物阻斷的是神經傳導,或多或少會影響認知,但不一定是永久的現象,影響嚴重程度也因藥物,因人而異。「就像吃了鎮靜劑注意力和認知在短期間會受影響。這是藥物的副作用,任何藥物都不堪長期服用。」

王文甫也進一步指出,研究觀察到這類藥物可能造成的現象,但還不到主管機關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列管置入警語的程度。

(服用抗膽鹼藥物的病患,不宜貿然停藥。若出現認知和記憶退化,和醫生討論。圖片來源:pixabay)

「不使用這些藥物,巴金森氏症、憂鬱症,和癲癇病患的病情控制,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像抗癲癇的基本用藥『卡馬西平』,病患一旦停藥,腦部持續放電,對認知功能的損害更大。」王文甫說。

常用藥物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的現象,多少還是會讓病患和家屬有所疑慮。「病患本人和家屬,察覺出病患的身體變化,這相當重要。」王文甫說,病患用藥期間,如果記憶出現變化、認知功能有所異常,隨時和醫生討論,以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評估,才能確保用藥效果,並提早預防。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JAMA

延伸閱讀:

咖啡這樣喝 護心、防失智效果最棒

研究:防失智、糖尿病 原來「走對步數」就有效

別把「失智」當成一般老化 2分鐘自我檢測

曬太陽也能防失智!15個好習慣天天做 大腦自然變年輕

預防失智、穩定血壓 「大拇指刺激法」有9功效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