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頌大合唱「天使聲籟」 指揮:音樂是新年最美好的提醒

貝多芬。(圖/MUZIK古典樂刊提供)

文/MUZIK

一位指揮的永恆救贖江靖波貝九長長久久

「快樂閃耀聖潔光華天國之女聽我說;吾等如今浴火重生,渴望進入妳聖殿! 汝的善念,化解紛爭,破除無謂的對立;四海之內,皆爲兄弟,凡蒙汝翼輕撫觸!」

——貝九合唱段,席勒原作,江靖波譯

身爲古典音樂曲目明星中的明星,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無遠弗屆的「跨界威力,也許只有系出同門的「貝五」得堪比擬;而在臺灣,每年大約平均上演兩回的「現場貝九」裡,必有一場是由知名指揮江靖波率領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帶來的年終節目,15年來從未間斷——該曲蘊藏何等內涵?又因何種機緣激勵他堅持不懈?值斯歲末將近之時,《MUZIK》專事造訪江靖波,請他以豐富的指揮經驗,帶着我們回溯綿延近兩世紀的跫音,探尋這部大作源源不絕的生命。

《MUZIK》(以下簡稱M):請問您是如何開始接觸貝九的,又因何而將貝九定爲每年送舊迎新的固定曲目?

江靖波(以下簡稱江):2001年9月,我爲聆聽汪德(Günter Wand)指揮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與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赴德,適逢911事件發生,在慕尼黑車站看到電視新聞之時,原本以爲如此震撼的畫面,應該是某某大片上線廣告吧?但見周圍人羣一片肅然佇立,才發現狀況不對——這段飛機撞上世貿大樓的影片不是特效,是真實事件!次日,在汪德棒下,舒伯特交響曲的樂音一出,讓我不禁尋思:這個世界的美好與仇恨,怎能對比得如此極端?由是捫心自問:「樂興之時應該爲此做些什麼?」我的答案是:以音樂固定地提醒大家人世的美好,進而化解仇恨。

交響樂多層次的聲音,能豐富聽衆的聆聽享受。圖爲上海交響樂團。(圖/傳大藝術提供)

歐美國家,新年或耶誕音樂會傳統早已行之有年,也有應景必演的固定曲目在列,思及此事,回來之後便動手查找臺灣有沒有團體已在進行類似的演出,當時除了音契的《彌賽亞》,還沒有這樣的活動。相對於長期仇恨累積而致的911恐怖殺戮,我們選擇了明明白白號召四海一家理想的貝九,一方面宣傳全球華人在這樣的音樂中共度新年,因此第一年也從中國愛樂找來10名團員加入演出陣容,希望年年都能有不同地方的華人能來共襄盛舉;一方面更期待將樂興的年終貝九打造成年復一年、得與國外重要文化城市比肩的傳統。

此前我並沒有在課堂上向老師學習過貝九,有了這些想法之後,2002年夏天,趁着落腳維也納、準備指揮比賽的時候,從唱詞開始研究此曲。爲了在演出時更直接地傳達出貝九的意義與精神,我自己將德文譯成中文,讓唱者聽者都能用母語契入(編按:去年音樂會上,甚至請觀衆們一起加入合唱),這就成爲我接觸貝九的初體驗,回臺之後再研讀管絃樂總譜,同年年末,我們便推出了樂興之時的第一次「年終祈福音樂會」。

M:您聆賞貝九(包括現場與非現場)的經驗中,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或是特別喜歡的演出?

江:其實作爲音樂的演出者詮釋者,就全曲而言,真的很難找到我個人完全「沒有異議」的演出或錄音版本。不過若說印象深刻,汪德指揮的第二樂章錄音值得一說(編按:應爲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我認爲貝多芬在這個詼諧曲樂章中耍着他自己的「任性」,因此很多演出不是落於不耐煩而虎頭蛇尾,就是照本宣科反倒過於一致,汪德則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個樂章的「偏執」,鮮活的生命力由此源源泌出。

(欲見完整圖文,請至2017《MUZIK・古典樂刊》12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MUZIK閱聽古典樂》 《MUZIK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