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去標籤化看習五條

兩岸領導人新年伊始交鋒,讓「逢九必有大變」的中國,在2019年纔開始就應驗,絕對是個震撼的開年。臺灣朝野及社會各界,也因爲習拋出「兩制」的臺灣方案思考,及九二共識的新定義,讓許多兩岸政治詞彙再次陷入爭論。

誠如臺北市長柯文哲所言,兩岸許多用語已被標籤化。若能拋開標籤化帶來的刻板印象,或許能對大陸立場多一些理解。

「一國兩制」是習談話核心,把它去標籤化拆解來看,「一國」是大陸對「一箇中國原則」的既定立場,無可厚非;「兩制」則是大陸考量到兩岸制度不同,願意尊重之意。將其拆解來看,都可以理解,但同時出現就被標籤化、甚至污名化。

若干解讀認爲,習的說法等於宣告沒有「中華民國」,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習的談話也沒有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九二共識的定義,第一句就提到「秉持求同存異精神」。在談到「兩制」臺灣方案時,習還說要「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這些都符合當年鄧小平說的,「統一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

習也說要「發揮創意」、「願意爲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如果從習通篇沒提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提到要平等協商來看,更符合要兩岸共同創建「一箇中國」。

這次習近平的對臺講話,將近40分鐘,屬於一個綱領性文件,看的是歷史長遠,而不是炒短線的口水戰。習這段談話應理解爲大陸按照自己的節奏,拋出具有歷史性的長遠規畫,而非簡單的與蔡總統的口水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