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的流動性推漲全球股市 美股再度進入泡沫區?

(原標題:寬鬆的流動性推漲全球股市 美股再度進入泡沫區?)

爲應對百年一遇的疫情大流行,多國央行開啓貨幣閘門,刺激經濟復甦,貨幣政策達到前所未有的寬鬆程度。各類資產價格在此背景下水漲船高,超發的貨幣催生出資產泡沫令全球投資者擔憂。疫情期通脹陰雲顯現,美股和A股將如何演繹?

證券時報記者 郭潔

疫情之下,美國自去年三月開始大量“印鈔”,根據6月10日美聯儲公佈的數據,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首次超過8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從去年疫情暴發以來,美聯儲資產在一年多時間裡快速增長近4萬億美元,總資產接近翻倍。

全球央行也集體釋放多輪流動性。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僅全球四大央行——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在量化寬鬆政策上就投入了5.6萬億美元。

相比之下,中國的貨幣釋放則比較剋制。2020年1月至今年5月末,中國央行的總資產僅從37.3萬億小幅增長至38.7萬億。

全球股市強勁復甦 美股泡沫聚集

隨着全球央行應對政策的快速響應和各國政府廣泛的財政刺激措施,極大地提振市場信心,流入股市的資金日益增多,由疫情引發的全球股市震盪得以緩解。

韓國股市反彈幅度

全球居首

A股方面,在2020年初因疫情大跌之後,於去年3月24日開始一路走強,上證指數在去年7月1日到13日的9個交易日,從3000點左右漲到3458點,超過2019年4月的高點,不到4個月時間,上證指數收復失地。

美股也在去年3月24日後開始走強,但相比之下漲速稍慢。在各國央行貨幣寬鬆政策的刺激下,多個國家的股市接連收復失地,並收穫不小的漲幅。以去年3月23日中美股市同步開始反彈的時間爲起點計算,截至6月23日,韓國綜指和美股納斯達克指數漲幅均超過100%。

全球主要指數中,漲幅最大的是韓國綜指,累計收穫109.19%的漲幅,如果截至到2020年末,韓國綜指累計上漲83.47%,僅次於美股納指韓國國會在2019年8月疫情未暴發之時就已經緊急通過2019年補充預算案,支持政府的財政刺激措施,在疫情暴發後,又追加了52億美元預算以及160億美元的支持性措施,且在後續的經濟恢復期內多次降息。貨幣寬鬆背景下,韓國散戶淨買入股票規模突破歷史紀錄,創下2018年曆史最高紀錄的6倍之多。

如果按照股指回升到疫情前高位來判斷各國股市的復甦速度,中國、韓國、印度和日本的股市復甦效率居前,均在去年11月或之前就回到高位。俄羅斯、法國、澳洲均在今年纔回升至疫情前高位,英國和新加坡的股指雖然自低點累計上漲30%左右,但至今仍未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其中英國富時100指數在2020年全年累計收跌14%,創2008年以來最差表現。

美股位於有史以來

第三大泡沫區域

不可否認的是,資金大放水對於股市來說是一把雙刃劍。過多的資金流入市場,將會引發資產泡沫風險,虛高的泡沫最終將在政府應對通脹的過程中破滅。就股市來說,恐高的資金在政策緊縮的過程中從股市流出,引發股市殺跌。需要指出的是,美國5月份核心CPI環比速度達到0.7%,同比增長速度達到3.8%,通脹壓力顯而易見。

從目前的估值來看,美股已經處於較高位置。以標普500爲例,目前標普500的市盈率在45倍左右,而歷史中位數是14.85倍。標普500的市盈率已經超過1999年34倍的市盈率,僅次於2002年互聯網泡沫前的46倍,以及2008年次貸危機時期的70多倍,是美股有史以來第三大泡沫區域。6月7日後道瓊斯工業指數曾出現10連跌,反映出市場對泡沫破裂的擔憂。

相比之下,A股的估值雖處於上行階段,但是仍處於近一年內較低的位置。截至2021年6月23日,最新全A股市盈率爲20.53倍,與近20年的估值數據相比,處於低位,與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相比,A股估值也相對較低。

A股估值沒有迅速膨脹,主要是受益於經濟復甦較快且強於預期,在外圍國家大幅放水的背景下,中國央行保持克制的同時,也保障經濟溫和的增長。

疫情暴發美股恐慌程度

曾遠超A股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全球經濟受到影響。股票市場作爲經濟的晴雨表,迅速做出反應。以美股作爲外圍市場的代表,根據A股和美股當時的行情數據,可以淺略看出在疫情影響下的不同反應。

A股方面,在去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的當天,上證指數拉出一根長陰線,下跌2.75%。疫情在春節期間持續發酵,節後2月3日開盤首日,上證指數大跌7.72%。2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操作投放流動性,A股因疫情恐慌下跌的階段得以終止,持續時長僅2個交易日,累計下跌幅度僅10%。

美股方面,由於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引發投資者擔憂,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道瓊斯指數從2月24日至28日的5個交易日內,累計跌幅分別超過11%、10%和12%。

在疫情引發第一波下跌之後,A股和美股都迎來了反彈,顯而易見的是,A股的反彈較美股來說強勁許多。美股反彈只維持了3天,而A股則從2月4日開始一直持續到2月21日,上證指數14個交易日累計反彈近11%。

之後,美股和A股均出現下跌探底的趨勢,上證指數在3月19日下探至最低點2646點,創2019年二季度以來的新低。相比之下,在3月份,美股發生了4次熔斷,歷史上美股一共也只發生過5次熔斷,第一次發生美股熔斷還是在1997年,道瓊斯指數在3月23日跌至18212點,爲2017年2月以來的最低點。

至此,由疫情引起的股市下探結束,道瓊斯指數累計跌幅超過36%,A股累計跌幅超12%。由此來看,疫情對於美國股市的衝擊要遠大於對A股的衝擊,這也是美國進行貨幣大幅寬鬆的原因之一。

金融股更值得期待

股市漲跌與經濟和政策週期密切相關。上週美聯儲議息會議上,出現明顯上調今年通脹預期的信號,雖然美聯儲重申通脹上升主要來自暫時的因素,但釋放2023年有可能加息不止一次的信號。

利率上行利好金融板塊

綜合各方機構對後市的研判來看,貨幣政策後續大概率存在進一步收緊的空間。中國製造業的高佔比決定了在全球面對同等幅度的通脹時,中國的名義增長率會提升得更快,因此中國的資產回報率相對於外圍市場來說優勢更加明顯。考慮到後市將面臨內外需求可能轉弱,以及外部貨幣流動性衝擊等因素,防禦性行業的投資價值凸顯,大盤投資風格有望向價值迴歸。

在貨幣超發引發通脹的大環境下,相較於負回報代價的現金類資產來說,黃金和股票等也許能幫投資者實現保值甚至增值。如果後續政府加息應對通脹,對於高估值、高成長的股票將會產生一定利空,而利率上行對銀行、保險等金融股則更加有利。

美股方面,近期金融板塊一掃上週以來的頹勢,本週一迎來強勢反彈,遙遙領漲大盤。市面上猜測,投資者或許已經開始消化美聯儲的緊縮信號,修正悲觀預期。美股金融股板塊1912只股票中,超六成金融股自去年3月美國“印鈔”以來均錄得上漲,包括富國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在內的近700股在區間內實現股價翻倍甚至多倍,大幅跑贏道瓊斯、納斯達克、標普500的漲幅。

從今年的行情表現來看,中概股成爲“香餑餑”,美股金融股中漲幅前五名均是中概股,分別是小贏科技、360 DIGITECH、信也科技、富途控股和老虎證券,今年年內累計漲幅均在200%之上。

A股金融板塊

估值低而股息率高

從各國股市表現看,A股整體漲幅並不算高,這也間接可以說明通脹對A股衝擊有限,並沒有因貨幣超發而導致泡沫化,投資安全性有所保障。與美股金融股相比,A股金融股的表現相對較平淡。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剔除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個股後,A股中金融板塊共有126只個股,這126股中有超五成個股自去年3月下旬以來實現上漲。

長遠來看,金融板塊擁有低估值、高股息率的優勢使得它們一直是A股價值型品種的代表,也是社保基金等資金長線持有的原因。A股金融板塊長期處於低估狀態,上述126只金融股的滾動市盈率中值僅約13倍,北京銀行、中國銀行、貴陽銀行和交通銀行滾動市盈率均不足5倍。

將機構預測的最高目標價與最新股價相比,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中國太保、南京銀行、中國平安、建設銀行和常熟銀行的樂觀上漲空間均超50%。

(本版專題數據由證券時報財經數據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