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Sphere容器平臺:少學習、少操作,輕鬆駕馭混合雲

(原標題:KubeSphere容器平臺:少學習、少操作,輕鬆駕馭混合雲)

“容器產品同質化”是近年來業界討論得比較多的一個話題。基於開源的容器編排引擎如:K8s,Swarm,Mesos等,容器產品似乎越來越容易被生產出來。

有人詬病國內大多數容器創業公司就是將這幾類開源組件集成在一起,同質化很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

青雲QingCloud 應用和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卻不這麼看:“大家都在說容器廠商太多了,同質化了,我內心不太願意聽到這種話,你得理解什麼是工匠精神。(看起來是)同一個產品,同樣的功能,但在功能底下,大量的工作是看不到的,只有用戶體驗到。”

周小四,是KubeSphere這款容器產品的核心人物,最早這款產品就是他力排衆議做出來的。

從2018年KubeSphere發佈,到如今KubeSphere 3.0版本推出,三年來,產品一步步從追趕到超越。周小四說起KubeSphere,有種老父親般的驕傲。

日語中有個說法:“一生懸命”,意思是指不遺餘力去做一件值得耗盡一生去追求的事情,如今常被用來詮釋匠人精神的內涵。在技術的世界,追求“匠心”同樣被人們所尊重和推崇。

在做KubeSphere之前,周小四沒有着急動手,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市場上做調研,一家一家的去下載、安裝、體驗,研究對手產品背後的意圖。“我把很多友商的產品研究得非常細緻,結果發現已有產品離用戶的期望值差距很大,我們有很大的機會。”

爲了打造出更貼近用戶期望的容器產品,KubeSphere從一開始就在用戶體驗、功能、企業優化等多個方面追求精益求精。雖然推出時間較晚,但不到一年時間,KubeSphere就火了。

2019年,在被周小四稱爲“追趕”階段的KubeSphere 2.0,就已經獲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很多用戶直接從其他廠商的容器產品轉到了KubeSphere上,他們認爲“KubeSphere 2.0雖然還沒有多集羣管理功能,但已經是業界最好的產品了”。

用戶好評給了周小四信心,也往他心裡添了一把火。“KubeSphere 3.0,我們把多集羣管理、自定義監控這些功能加上去,從產品角度來講,在市場上應該處於領先地位了。”

周小四所說的“多集羣管理”功能,不僅僅是增加或者刪除一個集羣那麼簡單,而是能夠讓用戶非常輕鬆地駕馭混合雲。

比如,針對大量存在的異構混合雲,KubeSphere的多集羣管理能夠讓用戶跨集羣部署應用,並自定義應用跑在哪個集羣上。同時,在多集羣管理上提供的應用管理平臺——OpenPitrix,可以對應用的上架、分發、下架等進行全生命週期管理。

除此之外,KubeSphere的多集羣管理與其他競品最大的區別,在於支持Solo和聯邦兩種集羣管理方式,而很多競品只提供一種方式。

Solo是指把所有獨立的K8s集羣聚合起來,提供中央控制檯,解決異構IT中的運維困難。聯邦是指把多個K8s的集羣聚合起來形成一個K8s資源池,用戶在部署應用時,可以從上層構建實現跨Zone、跨集羣的高可用。

可以看到,KubeSphere的多集羣管理功能,無論是從運維角度,還是知識技能接受程度,都極大地降低了用戶成本

事實上,這種降低用戶門檻細節無處不在。

爲了讓更多企業跨入雲原生領域,尤其是技術較爲滯後的傳統企業,周小四帶着團隊想了很多辦法,做了很多工具,去增強企業級的特性,爲的就是讓企業不用改原來的代碼,就能夠直接部署到雲原生平臺上,實現平滑兼容。

比如Binary to Image和Source to Image,就是針對傳統用戶使用習慣設計的功能。如果用戶是Java開發者,他不需要了解什麼是容器或者K8s,只要按照以前Java的開發習慣,把做好的Java程序打包,直接上傳到KubeSphere平臺上就可以了。

後面所有的事情,通過KubeSphere產品內置模板自動化把業務構建成容器,就能夠運行在K8s之上了。

周小四團隊的想法很純粹,要“尊重用戶已有的習慣,不給用戶帶來額外的學習成本”。

而在用戶少學習、少操作的背後,周小四團隊選擇了把難題留給自己,通過框架改造、產品設計、功能交付下苦功夫,將KubeSphere所有的變化和複雜操作都屏蔽掉,不給用戶造成認知困難。

專注於用戶目標,成了KubeSphere始終秉持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