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是未來最棒蛋白質 學界卻警告背後的蟲蟲危機

缺乏良好的管理法規規範蟲蟲可能從最棒的蛋白質搖身一變爲蟲蟲危機。(圖/Shutterstock)

印度與法國學者研究報告顯示,儘管昆蟲較一般肉類含有更高的蛋白質、較低的脂肪,且飼養成本低生長速度卻很快;但現有食用昆蟲的農場管理不善,加上法規掛一漏萬,導致蟲蟲大軍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大增。其適應力強、生長速度快,讓牠們成爲強大的「入侵者」,並造成生態危機與經濟損害。

《每日郵報》指出,目前全球約有於20億人口,吃着1000至2200種不同種類的蟲蟲。與市面上的各種家禽相比,蟲蟲的蛋白質與脂肪比更高,生長與繁殖也快,需要的資源也較少,碳足跡也低,讓牠有潛力成爲未來食品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因此,市面上各種宣傳食用蟲子好處的文獻便紛紛出爐,如未來最棒的蛋白質、最營養的食品、減肥聖品,並打造價值高達2.97億英鎊(約新臺幣115.94億元)的吃蟲產業。這個數字到2024年恐再成長1至3倍。

但是,印度科學學院加羅爾分校的生態學家阿洛克邦(Alok Bang),以及巴黎薩克雷大學的生態學家柯錢普(Franck Courchamp)分別警告,這些飼養與出售的昆蟲往往爲外來種,而引進這些昆蟲的區域國家入境法規卻不全,入境後的監測、管理與逃亡後處置規範,也極爲缺乏。

在法規規範不足下,物種運輸交易與飼養幾近不受管制,結合地區、國家的政策施行漏洞,一旦食用昆蟲逃亡等於新物種的入侵。

考量到昆蟲農場的年營業額動輒上百萬,能被飼養的蟲蟲往往又相當適合大數量放養,加上高生育率、飼養容易、巢穴要求較低、能適應氣候變化波動、對資援的需求低,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高,這些蟲蟲只要逃出一小部分,就足以在當地建立外來種的「新族羣」。

逃出的外來種在與本土種的生存競爭中,往往成爲勝利者,導致部分有滅絕危機的本土生物,其生死存亡間不容髮。此外,新來外來種的旺盛食慾與快速繁殖的特性,對當地農業經濟帶來沉重威脅

例如,當初被當成「金寶螺」的福壽螺,引進時也是看上其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用價值;最後卻因肉質不佳而絕跡美食菜單之上。失望之於的飼養戶隨意棄養,但福壽螺在臺灣幾乎沒有天敵,見青就吃,1年能產8000個卵,最終成爲生態與農業浩劫,損失與防治經費破百億元。

《每日郵報》指出,目前全球排名前35名的食用昆蟲飼養企業,14家位於歐洲西北部,10家在美國。在歐盟,法規已限制引入新物種,卻對「意外逃亡」的情況缺乏規範。研究人員警告,飼養等相關法規不足,意味所飼養的物種隨時會被交易,形成「蟲蟲危機」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