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真解決 心願得實現(保障好睏難羣衆基本生活④)
從今年3月初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山東省青島市散發頻發。爲切實保障好睏難羣衆的基本生活,青島市民政局採取了優化審批流程、加強外來人員救助、簡化救助程序等措施。截至目前,青島共提供臨時救助7237人次,其中非本地戶籍202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2129萬元。
從平度市蓼蘭鎮駐地出發,沿着省道向南行駛約10公里,終於抵達了王唐家村村民王曉雪的家中。
見到記者,王曉雪熱情地招呼道:“您先坐一坐,俺給娃喂上藥。”臥室半掩着門,聽到話音,王曉雪的兒子從牀上翻個身,轉頭望向門口,咧嘴笑了。
記者坐下後,略掃了一眼房間,傢俱陳舊,但家裡拾掇得乾乾淨淨。臥室門口放着一臺儀器,足有一米高,射出紫色光線,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個是紫外線消毒機。”王曉雪走出臥室,掏出一紙診斷書,“2020年,俺的兒子查出患有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醫生囑咐得仔細照顧,吃藥要按時,屋內空氣要保持新鮮,每半月要消毒一次。”
說着,王曉雪走向櫃子,取出一沓藥費單。“治療費就花了20多萬元。我丈夫在外幹裝修,一年收入三四萬元。今年疫情發生之後,他不能出門打工,沒法賺錢。”
收入斷了,病還得治。“那段時間,俺把親朋好友都借了個遍。就在覺得實在沒辦法了的時候,沒想到鎮裡送來了一筆‘救命錢’。”王曉雪說。
疫情期間,青島市優化臨時救助審批流程,將臨時救助審批權限全權委託下放至鎮街。“減少層層審批,有效確保了救助的時效性。”平度市民政局局長藺錫傑說。
來到鎮裡,工作人員一番詢問,將王曉雪的家庭信息登記在冊。“您的情況符合救助條件。”工作人員當場回覆。
“俺兒子着急治病,這錢啥時能到?”王曉雪問。“放心吧,給您開闢了綠色通道。正常情況下,24小時到賬。”工作人員說。
果然,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員就將兩萬元現金送上門。“沒想到這麼快,更沒想到這麼多!”王曉雪長舒一口氣。
“看到兒子一天天好起來,俺也振作起來了。”聊完天,王曉雪掄起木杴,扛在肩上,向場院走去。記者看到,地上曬滿了金燦燦的麥子。王曉雪用木杴將小麥揚起,嘿嘿一笑:“豐收咯!日子在慢慢變好哩。”
外地羣衆,納入政策保障
“咚咚咚!”敲開門,一位姑娘探出頭,圓臉龐,個頭不高,披着一肩長髮,笑盈盈地向記者迎上來:“快請進!”
姑娘名叫徐麗麗,來自甘肅,從青島畢業後留在西海岸新區工作,並在靈山衛街道塔山社區獨租了一間公寓。
走進屋裡,徐麗麗搬來椅子請記者坐下。茶几上摞着許多藥盒,一旁的電腦正開着,定睛一瞧,界面停留在“甲亢康復後注意事項”上。
徐麗麗打開了話匣子:“今年2月份的時候,我查出患上甲亢,不得不辭職休養。”
“沒想到,剛離職沒多久,我去醫院看了次病,變成了與病例同時空密切接觸者,被要求居家隔離。”她嘆一口氣,“失業遇到隔離,生活壓力陡增。”
“一天,我正刷着短視頻,看到了這個。”徐麗麗掏出手機,點開一條短視頻,“上面說,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可爲臨時生活困難羣衆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徐麗麗打通了諮詢電話。
“我們收到申請後,第一時間轉交給街道辦理。”青島西海岸新區民政局社會救助工作室負責人寧唐國說。很快,徐麗麗就接到了民政工作人員的電話。
“我是外地人,不符合政策吧?”徐麗麗忐忑地問道。“現在青島出臺了新政策,取消戶籍地申請限制。”電話那頭,工作人員說,“對在非戶籍地因疫情影響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羣衆,由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臨時救助。也就是說,你也在政策保障範圍內。”
緊接着,工作人員迅速覈實徐麗麗的信息。經過多方確認,她的申請情況屬實,符合救助標準。靈山衛街道立即啓動救助程序,從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中先行墊付3000元,在24小時內完成了救助金的發放。
記者注意到,桌角上擺着一張火車票,牀邊放着還未整理好的行李箱。“疫情有所緩解,我打算回趟甘肅,調養一下身體。”採訪結束時,徐麗麗一邊將疊好的衣服放進行李箱一邊說,“等病情穩定了,我還想回來。在我心裡,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3個心願,全實現了
山巒疊翠,傍海而居,清晨時分,記者來到嶗山區長嶺社區,一幅美景映入眼簾。薄霧輕籠間,隱約可見茶田梯形鋪開。走近一瞧,村民劉文芳正手提竹籃,從茶田走出來。
“回家坐坐。”劉文芳一邊引路,一邊回憶過去,神情有些凝重,“多年前,俺兒子和丈夫突發疾病,四處求醫,花了不少錢,還是沒能救活。家裡欠下不少債,就剩下俺和閨女娘倆,發愁以後的日子咋過。”
劉文芳親切地招呼記者進屋,四間瓦房,牆壁刷得雪白,牆角貼有女兒的幾張獎狀。“多虧了救助金,生活才安穩下來。”劉文芳晃了晃手機,“這兩年,申請救助越來越簡單。一趟不用跑,一部手機就能辦。”
“打開‘嶗山民政’微信公衆號,點擊便民服務,輸入姓名、身份證號、住址、手機號。”劉文芳拿出手機演示,“看,點擊求助,便完成了。”
“只填這麼點信息?”記者好奇。“當然不是。”嶗山區民政局局長遲文濤在旁接過話茬,“有的鄉親不太會用手機,網上申請,程序要儘可能簡便。我們建立了社區社會救助網格化管理機制,依託全區167個社區網格員工作站,設立了社會救助工作站。填好信息後,網格員會主動上門幫辦、代辦。”
果然,劉文芳提交信息的次日,網格員便找來,從包裡掏出表格,詢問詳細情況,一一記錄。沒多久,劉文芳便拿到了救助金。
“不光給錢,還送來了溫暖。”劉文芳指向牆壁說,“這是老房子了。幾年前,牆脫了皮,窗角漏雨,牀都淋溼了。”
“去年,嶗山區獲批開展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我們打造‘物質+服務’多維救助模式,研發了‘嶗山紅哨子’困難羣衆救助服務小程序,由社區網格員、黨員代表、居民代表和社會組織出面協調,針對困難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發動社會力量開展救助。”遲文濤說。
劉文芳的女兒在小程序上發佈了3個“微心願”:給家裡房子換窗戶、想要一些設計類的圖書、給媽媽買一臺按摩儀。“收到3個‘微心願’後,我們迅速聯繫社會力量,爲她們換新窗,購買書籍、書桌、檯燈,近期還添置了按摩儀。”遲文濤說。
正說着,一隻喜鵲停駐在新窗前,啾啾叫個不停。此刻,斜陽映照,窗明几淨,一派盎然生機。“現在,俺種茶也能賺點錢。俺娘倆可算是從苦日子裡熬過來了。”劉文芳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8日 12 版)
相關報道:
記者一線探訪吉林生活困難家庭――享低保領補助 有工作增收入
記者在河南實地探訪各項保障政策落地效果――救助舉措及時 就業幫扶到位
在江蘇南京,社區幹部主動探訪困難羣衆,排查解決生活難題――不只送錢送物 更有精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