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內需暢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

9月27日,由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舉辦的“新發展階段機遇挑戰”研討會在北京舉行,9位宏觀經濟領域專家進行了熱烈討論。

重塑我國國際合作競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有哪些新特徵?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認爲,我國即將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新型工業化進入優化升級階段,新型城鎮化進入轉型提質階段,市場化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國際化進入全面開放階段。他表示,新發展階段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深刻轉型、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面臨不少新挑戰。

外部環境日趨嚴峻複雜。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曲維璽認爲,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等,爲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國內發展環境經歷深刻變化。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王仲穎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既要保持合理經濟增速,堅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也要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綜合分析我國當前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專家們認爲,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底氣信心

專家們認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已經在路上。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表示,積極主動作爲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從我國減稅降費政策變化中可見一斑。2018年以來,我國減稅降費的力度空前,今年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規模超2.5萬億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認爲,中國經濟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我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高達9.9%,近幾年經濟發展更多靠內需,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在2%以內。”

專家們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有底氣有信心。

內需市場規模巨大。“我國擁有14億人口,其中有近9億勞動力人口和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消費能力提升潛力巨大。”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表示。

轉型升級空間巨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飛輪認爲,挑戰中往往蘊藏着機遇,比如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帶來了“銀髮經濟”的發展空間,需要加快供給結構性改革,不斷提供新產品、新服務滿足60歲以上2.5億人的養老新需求。

對外開放仍面臨新機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認爲,雖然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對外開放仍然面臨新機遇。疫情防控期間,依託信息技術的貿易新業態逆勢而上,說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在“擴大”和“暢通”兩個關鍵詞發力

專家們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今後應主要在“擴大”和“暢通”兩個關鍵詞上發力。

立足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韓永文認爲,要通過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羣體、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有效釋放消費市場潛力

持續暢通經濟循環。曲維璽表示,要加快產業鏈上下游縱向合作和相關產業鏈企業之間的橫向互動,同時優化全球佈局,提升整合資源能力,穩鏈固鏈強鏈,加快構建“以我爲主”的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經濟循環的暢通也包括金融體系的暢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雪春認爲,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後要從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綠色金融、加強普惠金融、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等多方面發力。

專家們認爲,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轉危爲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趙展慧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