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河南 請赴一場博物館之旅

5月17日,一羣中學生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參觀,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牛書培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2021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河南省很多博物館都將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

目前,河南已有各級各類博物館近350家,基本形成了以省級博物館爲龍頭、市縣級博物館爲主體、行業和非國有博物館爲補充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體系。在城市飛速發展、博物館不斷成爲熱點的當下,博物館應如何更好地服務公衆、傳承文化、滋養文明?近日,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傳承有序 河南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河南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說,河南除了四大古都,還有爲數衆多的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大量的歷史名鎮名村、歷史街區,這些古都、名城、名鎮、名村可以把河南的歷史串聯起來。歷史文化名城資源多、名人多、文化傳承有序,爲博物館創新傳承提供了堅實基礎。

河南省博物館的數量在全國可以排在前幾位,這和河南歷史文化名城衆多關係密切。河南四大古都的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洛陽致力於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各類博物館已超過100家。鄭州正在推進文物保護利用“雙百工程”,計劃建設100家以上博物館、100處以上遺址生態文化公園。開封、安陽等地也都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博物館。

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文化遺產爲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同時,博物館的形式、內容不斷豐富,也爲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色彩,賡續了文脈,豐富了廣大羣衆的日常文化生活

百花齊放 各類博物館發展迅速

張得水說,近年來非遺類博物館數量快速增長,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要創建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試點、示範項目。張得水認爲,建設門類豐富、羣衆感興趣的小型博物館,是一種很好的嘗試,特色博物館建設可以考慮與文化旅遊、民宿建設開發統籌起來,目前一些古城歷史街區的博物館已經成爲“網紅”打卡地。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河南省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一批非國有博物館異軍突起。那麼,非國有博物館在城市文化建設中起到什麼作用呢?

河南省民辦博物館協會理事長、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館長何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全省非國有博物館已經超過了150家,發展非常迅速。這些非國有博物館大多集中在歷史文化名城裡,一些城市非國有博物館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國有博物館。國有博物館以綜合性行業性、遺址性博物館爲主,非國有博物館則以專題類博物館爲主。如果說國有博物館是“大而全”,非國有博物館則是“專而精”“小而美”;如果說國有博物館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脈絡與框架,非國有博物館則爲城市豐滿了血肉,使城市更有溫度。

城施策 在凝練城市文化內涵下功夫

何飛說,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鄭州、開封、洛陽等地都出臺了專門的非國有博物館扶持政策措施。一些分佈在歷史街區、景區的特色非國有博物館已經成爲當地文化的一個亮點。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非國有博物館在場館建設、日常運營、發展前景等方面還存在着一些實際的困難,未來的路怎麼走?何飛認爲,還需要大膽探索、悉心研究。

博物館作爲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承擔着記錄過去、反映現在和啓迪未來的重要使命,成爲讓文物“活”起來、傳承城市文脈、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着力點。不同的城市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誕生了不同的博物館,也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博物館發展之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河南調研時說,希望在博物館建設中,注意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突出特色,在挖掘凝練城市文化內涵上多下功夫,在博物館建設統籌規劃佈局上多下功夫,最終形成能夠代表城市文化特質的博物館體系佈局。

張得水說,一件件青銅玉器、一片片竹簡木牘,不僅是見證歷史的藏品,更是滋養文化血脈的“活水”。與古老的文物“對話”,不僅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能讓更多人觸摸歷史脈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未來,博物館如果能讓更多人與優質文化資源相遇,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羣衆日常生活,“博物館熱”就能持續下去,“博物館裡的文化”就能直抵人心。(河南日報記者張體義